美文网首页哲思哲思读书
读中国哲学史之“黄老”思潮

读中国哲学史之“黄老”思潮

作者: 未告 | 来源:发表于2018-04-01 15:01 被阅读42次

    未看中国哲学史之前,甚至是看了《中国哲学简史》时,也只是知道黄老思想。看《世说新语》的时候,知道魏晋玄学。只知其名,不知其意。把黄老、玄学都看成是道家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发挥,但总归都是要把它们与道家为一谈的。

    这次的中国哲学史算是第二个阶段的学习了。想是有了大概系统的印象,通过一章章的整理和及时的理解写自己的读书笔记。对于黄老思想却是第一次接触,也浅浅的理一理吧。

    黄老之学主要活跃在战国后至西汉初期的一段时间里,而主要的运用和发展还是在西汉初。从秦灭至汉的建立,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战争和破坏。汉初,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便成了统治者的首要任务。而为此相合的政治哲学基础为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起先只是知道老子,却不知这个“黄”,指的是黄帝。黄帝,五帝之首,传说中的人物。所谓黄老之学是以老子“道法自然”为体,托名于黄帝的刑名法术为用,兼儒、墨、阴阳诸家思想的一新的道家学派。所以对于黄老学派,有两个关键点,一为老子的“道”,二为刑名法术,还要了解到对于“道”和刑名法术的发展又是含有其他几家的思想。

    《新编中国哲学史》中,原话是“这一学派大致初萌于稷下学宫(战国齐国养士之地),体现于《皇帝四经》,集成于《淮南鸿烈》”。以此,便从《皇帝四经》和《淮南鸿烈》中讲讲黄老思想。

    先是《皇帝四经》。成书于战国,流行于汉初。对于汉初的“无为”而治,它该为理论基础了。

    关于老子的“道”,其为本源不变。“道”生天地,天地交合,万物生。《皇帝四经》指出道化万物有一定的法则与规律,它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人道也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认识遵循规律,可取得好的结果。

    具体的方法论,《皇帝四经》讲“相与相成”。尊重规律,还要注意适宜的“时”、掌握适当的“度”。在事物之间的相对相成中,主张“平衡而止”。这又是对老子“以柔克刚”、“以反求成”的发展了。

    以上,《皇帝四经》提出了在确立“刑名”、“法治”的前提下的“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思想。“法治”又发散的想到这次大会对宪法的修改,没记错的话,其中把“法制”改成了“法治”。中国文字在历史的进程中,本身便带上了文化的底蕴。一字之差,内涵目标都发生变化,改,很有必要。

    从刘邦到景帝都好黄老,使“清静无为”的治国方针得以延续。“流民既归,户口亦息,上下饶羡”的“文景之治”,是为黄老之学在政治上的成功了。

    以此,汉武帝初年,《淮南子》诞生了。此书是为汉初黄老之学最好的总结和综合的发展。

    还是老子的“道”,《淮南子》展开了“道”生万物的一辩证过程。“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这种对立面的互相生成与转化的辩证运动,体现着道“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

    由“无为而无不为”,《淮南子》明确概括了“无为”的基本原则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在政治上便表现出遵循规律下的因势利导、因时制宜。实际上,又是循法下的无为而治。说来简单,做呢,在特定的环境中,注意引导,也很好实践。毕竟无为而治,还是讲求勿多为的。

    上篇讲法家韩非的时候,有为法家可惜之心。法家导致秦的胜利与灭亡这一事例,需要后人有教训和反思。而秦之后,经多次的起义和战争,汉最需要抓住秦之教训。故黄老思想流行,“无为而治”方针确立。

    汉初的主流思想除主要是道法结合的黄老之外,还有其他先秦思想的糅合。像汉高祖时期的陆贾,著《新语》。提供了以儒家的“仁义”为主,道家的“无为”为最高理想的治国方针。而贾谊不仅在《鵩鸟赋》中发挥了先秦朴素辩证和唯物主义观点,又重新确定民本的重要,区别礼和法,提出仁义和法制都是统治的工具。

    在哲学史的进程上,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面对新的阶级,国家的稳固,经济的发展,像黄老思想此类对先秦思想的发展和综合实在是一个具有意义且包容的政治哲学的开始。

    说到包容,又得插几句。在小的时候,看电视,说到中国人没有信仰。又韩剧日剧美剧国产剧之争中,说年轻人崇洋媚外。不具体分析,只道自己的想法。面对这样的反驳,我总是想到政治书上的兼容并包,想到多元文化,总归一句你们不懂包容二字的重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中国哲学史之“黄老”思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zo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