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是东北人,他在很早的时候从东北来中原的。但在那时候,都是山东人去东北谋生,俗称“闯关东”,但王大爷却逆行其道,年轻的时候果干冲动,骑着大马,架着老车就从那片黑土地回来了。没错,他那挚爱的伴就是中原人。
王大爷粗手粗脚的,干活不行,但打渔却是个好手。刚来中原那会,王大爷还是新女婿,但没几年就被老丈人家嫌弃了,因为吃得多,还不会干活。好歹,老丈人打渔的时候他露了一手好本领,帮助家人打了三桶大鲫鱼,这才算有了固定的家,也有了两个儿子一个闺女。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61396/ab6fb3c3b3fe8fde.jpeg)
打渔是个辛苦活,卖鱼却是个技术活。年轻那会,王大爷早上起的很早,半夜的狗刚止吠,早上的鸡还未鸣,王大爷就早早去了河里撒网,他每天都要争取将最新鲜的鱼在黎明之前运往村边的早市上。王大爷是个聪明人,他坚持把新鲜的水草覆盖在鱼虾上,卖相极好,再加上天生的东北腔与自带的幽默感,在集市上很受欢迎。
王大爷的生意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八十年代的时候,他家都买了自行车。但好景不长,他赚钱,就有人眼红,终于有一天,王大爷出了事。那天王大爷像往常一样去河里起网,那大网却怎么也起不来,无奈之下,他迫不得已往前探身子,但这时候他却被动栽倒在河里了。次日,王大爷躺在了卫生院,而那个拿不上来的渔网却被人偷了去。过了几天,王大爷的门上挂了一封信:再在此打渔,就打断你的腿,要你的命。
自那起,王大爷每天心惊胆战,但为了生活,他依然卖他的渔。为了避免生非,他换了地方打渔,卖鱼的吆喝声也小了,在集市上不再哗众取宠,他知道,他的几个孩子与老丈人都需要养活。这时候,集市上出现了其他的渔摊,吆喝声与卖鱼的方式跟王大爷的一样,异常高调,生意自然好很多。王大爷知道,那是他不敢得罪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61396/d1fc51acfef6cd2c.jpeg)
王大爷卖鱼卖的少了,家里收入自然也就少了,但还能过得去。既然卖的少,那就多出摊几个集,多往其他村跑一跑,转一转。王大爷的吃苦与能干,终于有了回报,他的渔摊不再是固定的,而是成了流动的,当然生意又好了起来,家里开销自然不成问题,还有了不少的积蓄。
眼看着生活会好起来,但王大爷终究是个苦命人。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五年后的他竟然变成了孤家寡人。那是个寒冷的冬夜,北风刺骨。王大爷是东北人,爱在屋里生活取暖,一开始房间里暖烘烘的,大家都睡得香,但他忘了装至关重要的排烟囱。
第二日,家里人也只有王大爷被抢救了过来,醒来的他无论怎么捶打自己,都没能唤醒他那挚爱的亲人们。自那以后,王大爷不再打渔,也不再卖鱼。
每逢过年过节,或者每次想自己的家人了之后,王大爷都会就骑着他的自行车去他打过渔的地方,去坟前哀唱,去他曾经卖渔的集市上哀唱。他昂着头,仰天长啸,不顾世人的眼光,一唱就是半小时,一唱就唱了三十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61396/23e9d6806cc295a7.jpg)
现在,王大爷已经八十一岁高龄,虽去了养老院,但依然健硕。他之前打渔的小河已成了人工湖,卖鱼的集市也已经被取消,变成了人声鼎沸的农贸市场。他歌唱的地方已经认不得他的歌声,也只有那片孤独的坟,成了他唯一的怀念,也是他哀鸣的唯一场所。
(声明:本文为原创故事,图源网络,无关本文内容,图片如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人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