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世界社会生活社
【佛魔一念间】——觉悟传统文化兴时态(31)

【佛魔一念间】——觉悟传统文化兴时态(31)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20-04-02 21:34 被阅读0次

    【佛魔一念间】——觉悟传统文化兴时态(31)

    一、魔鬼与天使是孪生兄弟

    1. 魔鬼与天使对立统一

    “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在中国可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白娘子为救许仙性命,冒死盗仙草,其爱心所现,的确称得上是位“天使”;而她与和尚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其妖性所至,又扮演了一个“魔鬼”的角色。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乏同时扮演魔鬼与天使双重角色的人物。即使每个普通人,有时也会同时扮演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只不过我们常常意识不到罢了。

    盗跖的门徒问他:“我们做盗的人也有道,吗?”盗跖说:“哪里没有道,呢?能猜到室中财物藏在什么地方,就是圣;带头入室,就是勇;最后退出,就是义;预知能否下手,就是智;与同伙平均分财,就是仁。不具备这五项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没有。”

    可见,一个强盗头目,在受到其侵扰的百姓眼里,他就是魔鬼式的坏蛋;而在受其庇护的部下心里,他也许被视为天使般的英雄。

    一个人人唾弃的罪犯,也有他被人忽视的长处所在,在深受他恩惠的那人面前,他表现出来的无疑是一个天使的形象;一位万人敬慕的伟人,也有他鲜为人知的不足之处,在成为其缺点牺牲品的那人面前,他扮演的就是魔鬼的角色。

    所以说,魔鬼与天使总是对立统一。

    2.魔鬼与天使相互转化

    一名武士问某禅师:“真有天堂地狱吗?”“你是做什么的?”禅师问道。“我是一名武士。”武士答道。“什么?你是一名武士!”禅师叫道,“看你的样子,我还以为是个乞儿呢。”武士闻言大怒,欲抽剑发威。禅师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武士一怔,觉得此话实有至理,于是收剑向禅师鞠了一躬。“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禅师说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堂和地狱就在人的一念间。

    有一位老婆婆,一天到晚总是哭。有过路人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鞋的,小女儿嫁给卖伞的。晴天时我就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天我就想到大女儿那里一定不会有顾客上门!”于是这过路人告诉她:“你应该这样想:晴天时大女儿的店生意会很好,雨天时小女儿的伞一定卖得好!”老婆婆听后茅塞顿开,心情豁然开朗,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从此,好哭的婆婆再也不哭了,无论晴天雨天总是笑嘻嘻的。

    一样的事情,是喜?是忧?全在于你是站在哪个角度去看它!

    魔自心生,如果阳光从头顶正上方照下,我们的身体就不会有阴影。就不会有影子的烦恼。成魔成佛,全在我们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世界。

    有一位崇拜天主的少女,在人烟稀少的沙漠中遇到一位年轻的修士。这位修士被少女的青春和美貌打动,便决定以侍奉天主为名,来引诱她满足自己的欲望。他滔滔不绝地向她讲解魔鬼是天主的大对头,让她懂得侍奉天主最好的方式,便是把魔鬼重新送进天主禁锢它的地狱里去。修士借此故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故事中的年轻神父,本来扮演的是天使的角色,却干起了魔鬼的勾当。看来,魔鬼也会把自己打扮成天使的模样,这正如有些善良的天使却长着一副好似魔鬼的面孔。

    不过,故事用魔鬼和地狱比拟男女之事,倒是深刻反映了“有阴必有阳”的宇宙原理。有魔鬼就有地狱,有男人的刚劲就有女人的柔情。柔情似水,过多成灾;刚劲如山,陡峭生畏。女人无法根除男人的烦恼,地狱无法解决魔鬼的再生;山不转水转,魔鬼出现的地方天使一定离得不远。

    自然界万物,其内部都同时存在着阴阳相反的两种属性。这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总是处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

    周处年少时,粗暴强悍,好争斗,被街坊邻居看作祸害。另外,义兴县河里有条蛟龙,山里有只猛虎,一同侵害老百姓。义兴县人称这是“三个祸害”, 其中周处最为历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斩掉蛟龙,希望三害中只留下一个。周处上山去杀死了猛虎,又下河去刺杀蛟龙。经过三天三夜,不见周处的踪影,人们都认为他已经死了,互相庆贺,谁知他竟然杀死蛟龙又浮出水面。周处听说地方上的人互相庆贺,才晓得自己被认为是祸害,便有了改过自新的念头。后来,周处改过自勉,终于成了忠臣孝子。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连周处这般魔鬼式的人物都能改过自新成为“忠臣孝子”, 足见魔鬼与天使的角色可以相互转化。

    二、 自私与博爱总是难解难分

    1. 自私与博爱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两种情操

    “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是历史的一条规律。刘备深懂此理,故而在参与逐鹿中原的过程中,把争取民心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凡得民心的就干,不得民心的虽一时有利于己也不干。如何获得民心?将“博爱之心”尽情播撒是也。《三国演义》描述“刘备携民过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注解。

    曹操南征,大军杀奔新野,刘备因敌我力量悬殊,决定奔襄阳,以协助其侄刘琮一起保卫荆州,因不忍弃下百姓,便告之四方:“愿随者,一同渡江。”两县人民誓死相随,后因襄阳守将蔡瑁、张允闭城相拒,便引着百姓望江陵而走。因同行军民十余万,行动迟缓。这时,曹操大军即将渡江来追,众将都劝他“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泣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言,莫不伤感。正因荆州人心归向,刘备才能以荆州人为主组成其队伍,后来他能创业西蜀,荆州人出力最大。如果刘备不得到荆州人的支持,他将一事无成,这是播撒“博爱”之必然收获。

    然而,就是这位爱民如子的刘备,当闻之义弟关公被东吴所杀,竞不顾当时的国情民情和众臣劝阻,一意孤行地倾全国之师伐吴,原因只为义弟报仇。可见人皆有自私的一面或自私的时候,即使以博爱著称的伟人也不例外。然而,不得民心的战争,是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的。吴国小将陆逊受命迎敌,在夷陵用火攻战术,将刘备带领的蜀军杀了个大败,仅有百余人随刘备逃入白帝城。从此,一代枭雄刘备一病不起,不久就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人世。百日博爱筑基被一朝自私所毁,只留下一个惨痛的教训以示后人。

    2. 性善性恶孰是孰非

    蜘蛛对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口里纵横交错地吐丝,把自己也包裹起来。养蚕人把你抛进滚烫的水中抽取长丝,于是你就不复存在了。你当然不失为能工巧匠,却巧得如此自杀!这不是很愚蠢吗?”蚕回答说:“我所吐的丝织成彩锦,给皇帝制作龙袍,给百官绣制官服。而你只是为了寻找吃的才吐丝织成罗网,坐守中间,见到蚊子、牛虻、小蜂和蝴蝶飞过,没有不捕杀来喂饱自己的。你当然是很巧妙了,但又多么残忍啊!”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学你,为自己打算宁愿像我这样。”

    蜘蛛和蚕都是吐丝的能手,蜘蛛吐丝为了网罗小生物来饱腹;蚕吐丝为了让人们织成锦绣。蜘蛛认为蚕吐丝自杀是愚蠢;蚕认为蜘蛛吐丝杀飞虫太残忍。这则寓言故事,通过善与恶两种世界观的鲜明对比,教人崇尚春蚕吐丝的奉献精神,鞭挞了那些专谋私利、损公肥私者的丑恶嘴脸。

    其实,春蚕吐丝结茧是为了自己完成虫变蝶的需要,同蜘蛛织网捕获并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是生命延续之必然表现。所谓善恶,只不过是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审视而获得的结论。在捕杀动物方面,我们人类丝毫不比蜘蛛差;在哺育生物方面,春蚕吐丝的奉献精神在我们社会中处处得以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自身即可视为善与恶的统一体。

    孟子主张“性善”, 他曾说:怜悯之心,人人都有;羞耻憎恶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辨别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怜悯之心,也就是仁;羞耻憎恶之心,也就是义:恭敬之心,也就是礼:辨别是非之心,也就是智。仁义礼智并非自身外熔铸而成,乃是我本身固有的东西。

    荀子则写了一章《性恶》篇,认为:世人的品性,一生下米就好利,顺着这种性子,于是就产生了你争我夺而丢弃了互相辞让;一生下来就不愿受苦,顺着这种禀性,于是就出现了贼寇而抛弃了忠诚和信义;一生下来就有生理的欲望,顺着这种天性,于是就发生了淫乱而失掉了礼节、道义、文明和事理。那么,如果顺着人的性情,就必然要发生争夺,以犯乱为是而最终归于暴力。

    其实,人之初,无所谓性善、性恶,其社会属性是在后天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荀子主张人性恶,是为了强调教化,他在《劝学》中讲到:木头经过绳墨加工才会变直,刀剑经过磨石才会锋利,君子广泛学习,经常自省,才会成为聪明智慧、不犯过失的人。荀子用一系列的比喻,说明实物经过加工就可以改变,人只要学习,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由性恶化为性善。然而他的学生韩非子却不同意他的观点,认为在改变性恶方面,法制比说教更有效。

    3. 大自然让博爱与自私共存

    在池塘边的草丛中,住着一群青蛙。一个年长的青蛙站在高台上大声演讲:“天和地是为了青蛙而有的,水和空气也是为了青蛙而有的!空中的虫子是为青蛙而有的,地上的果实也是为青蛙而有的!”“好棒!好棒!”许多青蛙听到高兴之处,不由得拍手叫好。“哇!不好,蛇来了!”一只青蛙突然喊到。乐极生悲,丧失警惕的青蛙们来不及躲避,一个一个地被吞下肚去。这时,一只青蛙突然发问:“难道蛇也是为青蛙而有的吗?”年长青蛙鼓了鼓肚子说:“没错!蛇也是为了青蛙而有的。如果没有蛇将青蛙吃掉一些的话,青蛙会繁殖过度,于是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我们中的许多人,多么像那只年长的青蛙。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自恃是宇宙的主宰,越来越不把与我们为伍的其他生命放在眼里。好像太阳只为了我们的存在而发光发热,一意孤行地对大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殊不知,大自然的博爱不是只对人类施予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享受的机遇。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生长的权力,这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自私”; 每一个生命都有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这是大自然要求它们“博爱”的责任。博爱与自私永远同时存在,这是大自然“阴阳对立统一”法则的体现,是必须遵循的生存原理。

    没有绿叶的平淡,就没有鲜花的香艳;没有了魔鬼,人们就不会再供奉神仙;没有困惑的长夜,就没有智慧的灿烂;没有了敌人,胜利的荣耀又从何而谈?

    丁俊贵

    2020年4月2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魔一念间】——觉悟传统文化兴时态(3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bf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