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仲李健
桃林堡住着一位“御厨后代”——胡圣祥。传说他的太爷爷曾是清宫“红案”二掌勺,炒的一手好菜。素菜尤其做的好。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胡圣祥炒的菜就是比别人好吃。
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听过这样的传说:他太爷爷师从秦地名厨孙传邦,清朝末年被一位大臣推荐到宫廷做菜。小小的徒儿,也就是胡圣祥的太爷也随师傅进宫。凭借着师傅传他的“秘方”,靠着老实勤快的腿脚,多年的打拼用实力赢得了在宫廷掌勺的机会。再加上师傅的帮忙,他在宫廷干的顺风顺水。
清廷败落,民国方兴未艾,失去宠幸的胡家太爷索性带着家人逃离京城,辗转定居在这黄河边边的桃林堡。虽然家中颇有余财,可胡家世世代代都爱做菜,自然当起了这走街串巷的“勺勺客”。
因为传说是有“秘方”的缘故,请他们出去做菜的人特别多。生意一直都不错,本乡本社以至于临县临省都来请他们。
有人说这么好的手艺为啥不开个饭店饭庄,给人“熬活”有啥意思?可胡家人却没有一个出外开饭店的。他们秉承着组训:做菜不经商,经商不做菜。工钱由我开,讨价我不来。
也算是一个怪人!
传到胡圣祥这一代还是老样子:“掂个勺勺一口价”,不开饭店经商。不管城市农村,本县临省谁叫都去。但有一点:永远“白事”为先。不管你是盖房娶媳妇还是过寿庆满月,别管你给钱多少地位多高,只要遇到有过“白事”的,那你只有靠边站了。除非你早一步预约好了。
生意好了名气大了,这胡圣祥也一天天的变老了。可怜一辈子要强的人莫生下儿子,两个姑娘学习都好,一个在北京工作一个在省城上班。一年到头很少回来。逢年过节的时候有时回来,大多数时间是打个电话问候问候。虽然钱莫少往回寄的,可关键是老胡不缺钱。他稀罕人呀,给人家出厨的时候人来人往的,热闹。虽然有些累,可老胡觉得心里舒坦。女儿女婿多次劝他和他们一块住,可他在小女儿家住不了一星期就憋的浑身不自在。他是离不开这热闹的“勺子”呀!
前些年有人就想跟他学厨,那时他年轻能干活,不想这手艺外传。可现在不一样了,马上“奔六”的人啦,还能活几年?
二航就是这个时候拜的师。
师傅是个“怪老头”,简直就是个……就是个“阴阳脸”。出门的在外一脸阳光,见了二航面带寒霜,就连说话的语气都是棱棱角角地,莫有一点儿温度。
“腿脚不勤等吃屎,耳朵不尖听不真,眼里莫活活死人”,这是师傅常挂在嘴上的话。每次说这话的时候二航都感觉特别刺耳,一点儿都不想学这厨师了。干啥都能养活自己,干嘛在这儿受这气?可一想到父亲为了他能跟师傅学厨看了多少脸色,陪过多少笑脸。看到自己儿子能给“御厨”当徒弟的那种自豪的笑他就受不了……他看不得这种笑。心里难受!
这样的日子“忍” 了一年多。这一年也是师傅胡圣祥冷眼旁观的一年:勤快老实不多事,“好吃”不“懒做”,吃不了苦,像自己小时候,是个学厨的料。
第二年一开春,二航就觉得师傅变了,不再对他吆吆喝喝了。每次做菜都要他立在身边,边炒菜边向他说话,油热几成,葱姜蒜啥时候放,啥时候入锅啥时候出菜……讲的那叫一个仔细。有时还怕他听不清还要重复讲。二航幸福的不知道咋表达,笑的脸都疼。
……
第三年时候二航已经开始接过师傅的勺子开始“操练”了。老胡夹着纸烟站在旁边,时不时提醒一下,眼里慢慢地有了笑意。
慢慢的人们都知道老胡的徒弟也能炒一手好菜,只不过味道有那么一点点儿欠缺。这一点二航也能感觉到,可到底欠在啥地方呢?他仔仔细细回想每一次和师傅“出厨”的全过程,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呀!是不是自己的“火候”不到?
好几次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不想让师傅多想。反正好好干就是了,师傅是不会亏待他的。
零八年从外县“出厨”回来以后老胡总觉得左胳膊有些麻,起先还因为是上了年纪劳的,可一连半个月都不见轻。到医院一检查:半身不遂前兆。这下女儿死活不同意他再做厨了,老胡也有些累了,看着一天天“老道”的徒弟他也放心啦,他这“御厨”后继有人了。
去省城的前一天他把二航叫到跟前,他要把他的“秘方”传给娃。
一说要传“秘方”二航很是诧异,难道师傅真的留一手啦?心里猫抓的难受。
师傅说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秘方”,如果硬要说有的话就是一瓢凉水。
凉水?秘方?……二航有些晕。
你见我炒菜的时候加的那一瓢水,你以为那里有“秘方”?那是唬人的,啥都莫有,就是一盆凉水。
炒菜的时候,尤其炒素菜,锅底火大,加一勺半勺凉水,菜不失色汤汁有味,菜自然好吃。
我要传给你的“秘方”就是做菜要有心,要有情,心里要有食客。那种眼里只认钱,勺里只有盐,没心没肺的厨师,你就是给他再好的调料也调不好一碗好吃的饭菜……
……
老胡去省城养老了,临走的时候大声的嘱咐二航要把“秘方”看好,可不敢丢了。二航使劲的点点头。
他记住了,“秘方”不会丢,更不能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