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从自我觉察开始

作者: 小苹果树 | 来源:发表于2020-03-27 14:45 被阅读0次

    细节描写从自我觉察开始

    ——从小说《百合花》的细节描写谈起

    好的作文往往有好的故事,而好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细节。不过,很多老师也包括我,常常抱怨学生们写不好作文中的细节描写。这是为什么呢?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的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感悟·品味·欣赏——学会读书(二)》这样解释,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被认为是“生活的教科书”,因此“读文学作品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不过,关于细节描写最出色的文章却在第四单元,其中的茹志鹃的《百合花》尤其如此。

    茅盾先生在评论短文称之为“清新俊逸”,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被撕出一个大洞,新媳妇为解放军贡献的枣红底百合花的新被子等等。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出一个大洞,前后写了三次,不仅仅展示人物的内心,而且推动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这些前后照应的细节让人回味不已。

    语文教学乃至于写作教学是否有文学化的倾向,这样的倾向是否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否切合义务教育的培育目标。这里暂且不讨论。本文就细节描写究竟是什么,究竟如何学习和提高,做一个初步的思考。希望能够借此,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

    《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颊上三毛不增加就不能显示人物神采,这里有一些类似于画龙点睛,“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颊上三毛,使得人物生动起来,不过,这只是细致的描写而不是细节描写。

    还是顾恺之的故事。《世说新语笺疏》下卷《排调》之89。“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顾恺之》:“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这个倒吃甘蔗的故事很特别,别人是从根开始往上吃,而顾恺之是倒过来,从甘蔗的梢上开始吃。人们奇怪的问他这样吃的原因。他回答说,越嚼越甜。其一是先平淡然后甘甜,这个细节能够发现顾恺之对于生活有一种审美化的精致追求。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一定要表现人物的性格或者内心。细节描写作为一个细小而又独立的情节一般,它首先是动作或者行为的描写,其次也是细致的描写(而细致描写则未必是细节描写)。而且在叙事的背景之下,在相对小说的大故事框架之中,它往往相对完整独立,能够表现人物那一刻的内心世界。

    再来看苏教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小说单元的诵读欣赏《一茎灯草》(洪宗礼.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P61):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联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一段文字选择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读了这一段,我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和细致描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二,这一段细节描写使用了哪些写法,使得细节得以更加精彩?

    文段后面有一个阅读提示语,“就为多点着一茎灯草,竟难以安心撒手人间!严监生临死时坚挺的两个手指头,既是他生活习性的再现,也是他人生追求的宣言,可笑可叹!而让这一细节精彩动人并富于喜剧效果的,当然是前面揣测其心理过程的铺垫。”因为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尖锐的讽刺。鲁迅先生称之为:“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P258)

    “读文章,理解作者写什么好在哪里,这一些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善于独立思考,有不拘前说的精神。本单元里,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谈诗,他们之所以谈得如此深切,正是因为他们都能从自身创作实践体验出发,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独到的见解。”第四单元的单元学习提要《阅读有独特的感悟——学会读书(四)》向初中生提出了像作家或者艺术家一般,从作者的角度来解读文章。

    从读到写,当下写作教学也追求写出那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这样的写作追求,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的写作教学,有一些类似于文学创作的意味。

    如何才能在日复一日的、貌似单调的重复之中,在纷繁复杂、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之中,发现有所感悟的细节呢?当然就要善于发现独特的内心世界,当然需要从自身用心之处着力,首先要多观察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而且还要进一步问问,为什么?

    诠释学认为,生命存在三种范畴,第一是观念,第二是行为,第三是生命体验的表达,也是生命的显现。(心理学对于心理结构的划分与这个三范畴似乎是一致的。而精神分析的主客体理论则认为,情感是联结主客体两者的纽带,既是我之为我的建构材料,也是主体行为的组织者。)狄尔泰认为,“艺术作品为生命体验的客观化,伟大的艺术作品洞见指向生命本身如此,在认知行为之间的范围内,出现一个区域或领域”,“在其中,生命在观察反思,在理论所不能企及的深度中,揭示自身”。施莱尔马赫说,“基于内在实在同一性的理解,人与言说者发生共鸣有两个阶段——比较和预言。人进入他人情境理解他人”。([美]理查德•E.帕尔默.《诠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03)

    不仅仅是从他人的言说,更多的是他人的行为中去发现细节,这也就是发现另外一个内心世界。而发现他人的内心世界,首先是从自我觉察和发现自己的心灵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细节描写从自我觉察开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vl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