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词,《四川方言词典》如此解释道:“形容霸道,蛮不讲理:你咋个比得过他们呢?都是些五马六道的人。│他在那里有点五马六道的,大家都不怎么欢迎他。” 霸道,蛮横,不讲理,形容一种常见的人格作派。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令人生厌的人可谓随处可见,他们不讲道理,不讲规矩,更不讲规则,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意胡来。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动不动撒泼撒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胡搅蛮缠,像极了处于口腔期、肛门期的孩子。
此种人格的形成,显然是父母溺爱纵容、教育不到位的原因,而成年之后步入社会还能够大行其道,乃至通行无阻,则是家本位的社会结构所导致。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嘴、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如果正常的话,绝大多数人的先天条件是差不多的,——此之谓“生而平等”之一吧——而后来形成的人格的高下尊卑,取决于教育、环境和制度的高下尊卑。什么样的教育和制度,成就了什么样的人。因此,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富翁移民。
但我感兴趣的是这个词的词源意义,它为什么是“五马六道”而不是“五马五道”呢?查《四川方言词源》,不见收录。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的高速路上,也像现在的高速路一样,有很多限速、限车、限人之限制。但古代着重于对人的限制,什么地位的人,才有资格坐什么样的车。皇家出巡,拉车的马可能是八匹、十匹,这就把路面霸占完了,其余车辆便只能肃立让道了。这可能是最为形象的“霸道”了。
——用网络搞笑语言说,那也许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当然,一般的小老百姓是没有机会见识皇家出巡的隆重的,何况是天高皇帝远的巴蜀一隅,便只能在酒桌上划拳时,空喊几句“八匹马儿拉呀”“十匹马儿跑呀”,过一过嘴瘾。因此,就日常所见,说个“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已经非常夸张、非常郑重了。
与“王道”对应的那个“霸道”呢,其实更霸道、更不可一世。行王道,讲的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近人安之,远人来之,以德化天下,而霸道讲的是以力服人,服也得服,不服也得服——打服。
喜剧的是小老百姓把二者相提并论:称王称霸。为什么?是草民无知吗?其实,真相却是,我们的历史上哪有真正的“王道”啊,不过是仗着霸道的里子,打着王道的幌子,永远演绎着的是一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暴力把戏。因此,洞穿了历史真相的草民总是感慨万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是,蛮横霸道的“五马”到底自何而来,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莫非出自“五马分尸”?据说,商鞅变法失败之后,被群情激愤的王公贵族处以“车裂”,也就是用五辆马车各自套住四肢和脑袋,然后一声令下,马车向五个不同方向开足马力奔跑,致使被活活撕裂而死,身首异处,死了也得不到一个全尸。
商鞅变法,变些什么内容?过去念书时所知有限,而且,对这位被五马分尸的改革家,历史课本是持肯定意见的。后来从《商君书》里才得知七八分,参读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才明白商鞅改变了华夏文明的走向,他彻底摧毁了人的价值,为了锅的伟大,为了王的英明,不惜“愚民”“疲民”“一民”……只为一统江山。
商鞅虽然死得很惨烈,但是他留下的有毒、变态的思想却永远留存了下来,被一代代国君皇帝奉为圭臬,继承、发扬、光大。
……(此处略去1000字)
(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一〇六)
【谈古论今】五马六道 【谈古论今】五马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