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笑集论语大讲堂
【F阅读】007《孔子 人能弘道》

【F阅读】007《孔子 人能弘道》

作者: 经营你的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3-31 04:42 被阅读25次

    【书     名】《孔子 人能弘道》


    【主题与作者】

    这是什么主题的书?

    ——这是一本介绍孔子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倪培民,曾任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会长,西密西根华人协会会长和中文学校校长。

    【价值与重点】

    这本书有什么价值?

    ——孔子的伟大,在于他为我们思考了几乎所有人生的苦恼和问题,给了我们尽量恰当的答案。不走极端,而是中庸,中庸到极致,也就是合适到极致。追求仁,是每个人应有的追求,也是让自己更幸福的追求。做到最后,当你和仁合二为一的时候,就能做到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本书的重点内容?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出生在周朝晚期的春秋时代。

    当时的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文明史了。周王已经成为木偶,被强势的诸侯任意摆布。同样,诸侯国内部的一些大臣的家族势力也威胁着诸侯国君。孔子的家乡鲁国就掌握在孟、叔、季三家手里。这三家是鲁桓公三个儿子的后裔,所以被称作“三桓”。上行下效,这三家之主也经常受到家臣的背叛和暗杀。所以孔子一辈子都在做的事就是如何让这个纷乱的礼崩乐坏的世界恢复秩序。

    孔子15岁有志于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走进太庙,每件事都详细询问。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30岁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年轻人跟着他学习了。

    一生弟子3000,身通六艺者72。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论语中提及的弟子有22人,至少9人担任重要官职。3人担任过季氏宰(季氏家族里的主管),这是当时鲁国不靠世袭而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了。孔子像苏格拉底一样,并不亲自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记载在《论语》当中。

    孔子并不想成为一个哲学家,他只是在研究如何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

    所以儒家传统应当被理解为更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哲学:追求智慧,而不仅仅是理性智慧。

    1【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就孔子而言,“就是意味着一种使生物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人的品质,这种品质是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具备的。

    人的字形表明“儒家强调这样一个预设,即一个人不能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存在。

    2【德者得也】德,是修炼仁的过程。以德来修炼,才能有所得。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被认为是道德金律的否定式表达。西方人说“己所欲,施予人”。其实孔子也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是一个通权达变的人,他曾经清楚的表述“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一定要怎么去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怎么去做。只要怎样做是合理恰当的,就怎么做。”

    3【礼者理也】,礼是仁的载体。

    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行为也可以带有礼仪的性质,而这正是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之所在。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果仁是成为一个具有关爱之心的人,那么,学习礼仪就是学习关爱的行为方式。仁是电,礼就是电线。

    “恭而无礼则劳(劳倦),慎而无礼则思(懦弱),勇而无礼则乱(闯祸),直而无礼则绞(刻薄)。”

    礼,是让我们做到中庸之道的最佳修炼途径。

    4【名者明也】

    礼的运用是建立在明确身份角色的基础之上的,孔子将“正名”看得特别重要。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名是由“口”和“夕”组成的,夕是黄昏,天暗了,对方看不清自己,所以用口来介绍自己。这就是名。所以说名者明也。

    中国的人际关系界定非常复杂,父亲家的,母亲家的都有各自的称呼。西方就叫做uncle,或者grandpa。

    称呼的变化意味着关系的变化,我们把陌生人也会叫做“阿姨”或者“大伯”,这就是用名分来拉近距离。

    所以孔夫子到一个地方去上任,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必也正名乎”。先要把各个岗位的定义和职责理清楚。

    5【中庸之道】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是居中,不偏向,不过头也不太少;

    庸有三种意思,平常”“经常

    当中庸连起来用的时候,可以被理解为“持之以恒地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以获得能够总是击中目标的能力,就像一个优秀射手一样。”

    孔子说子张和子夏两个人“过犹不及”,过分和不足同样不好。

    中庸之道不能被理解为不偏不倚,没有任何立场或者甘居平庸。

    中庸要求避免过和不及这两种恶,而不是居于善恶中间。相反,中庸是为了达到最高的善的目标。“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用通俗的话讲叫做“合适到了最好。”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和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同就好像用水来调水,和就是用各种作料和水来调成汤羹。保持差异是和谐的必要前提。

    孔子70岁以后“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无需选择的自由。

    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能达到这种不忧不惧的状态,是因为不惑。不被外在所决定的。内在达到这样的境界,外在才能各安其位。

    孔子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有教无类通过提供公平的教育,消除人和人的鸿沟。

    6【从君子到圣人】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圣人。孔子说自己不是圣人,并遗憾他没有亲自见到过一个圣人。

    孔子眼中的圣人是:尧、舜、禹、文、武、周公。

    后人把孔子尊为圣人,认为他是“圣集大成”者。

    究竟什么是圣人呢?

    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能够光大仁德,能够感化世人世风,能够弘道,这才是圣。圣人能知道平凡生活的意义,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重大事件,都能始终从容而恰当地应对。虽然成为圣人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但孟子和荀子都说:人皆可为尧舜。

    7【孔子的教育方法】

    孔子所从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己把握该学什么,而是作为教师,从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出发,去因材施教。

    非常感谢《论语》的编撰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副群英图。除了孔子之外,他的弟子们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

    颜回敏而好学;子路率直勇敢,子贡谦虚精明,冉有城府深厚,曾参老实勤奋,宰予大大咧咧,樊迟老实忠厚……这些人为了追求一个共同的理想人格聚集在孔子身边,同甘共苦,颠沛流离。

    孔子的伟大,在于他为我们思考了几乎所有人生的苦恼和问题,给了我们尽量恰当的答案。不走极端,而是中庸。中庸到极致,也就是合适到极致。追求仁,是每个人应有的追求,也是让自己更幸福的追求。做到最后,当你和仁合二为一的时候,就能做到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记忆与输出】

    1.这是一本专门写给外国人看的,介绍孔子的书,他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把孔子一生介绍的很清楚,特别适合我们普通人来了解孔子。孔子出生在一个春秋战乱的时代,他的职业当时主要是搞培训班兼职业介绍所,那为什么,会成为圣人呢?因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是教你,怎么样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成为一个君子,一个圣人,社会怎么样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                                                                     

    2.孔子十五岁,志于学,在论语里有记载,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还有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也就是30岁开始有自己的事业了,有记载孔子弟子3千,身通六艺者72人,就是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的有72人,在论语里面被提及的有22人,能够在寺庙里做着的10人,有9人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孔子也做过官,做过中都令,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后来还被提拔为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但是在他55岁时,由于“胙zuo(四声)肉不至”,被冷落后开始周游列国,一直走到68岁,然后再回到了鲁国,69岁他的儿子孔鲤就去世了,在孔子70岁的时候颜回去世,这个事情对孔子的打击很大,因为颜回当时大概30几岁,然后72岁,另外一个最爱孔子的学生子路也被杀害了,73岁孔子去世。最后陪在孔子身边的人是子贡,他是当时的首付,他为孔子守孝六年。                                                                                                                     

    3.尽人事而听天命,就是我们努力做我们能够做的事,至于天命有多少呢?你得信,你如果不信,你就无以为君子。孔子讲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人能弘道就是我们人需要有责任感,要让天道彰显,而不是等天道来让我们做什么,要去努力的弘扬天道,这是开宗立教的孔子,他创立了儒教。                                                                                                                   

    4.孔子还是一个哲学家,他在论语中提到最多的字是仁,仁者爱人,智人有三大不,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第二个是德,它是达到仁的过程,有句话叫“己所不已,勿施于人”,所以有德,你才能去修炼仁,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帮助的东西叫做“礼”,礼是仁的载体,也是一个抓手,礼,要遵从于礼,你就更容易接近于德和仁,还有一个概念就是中庸,这其实很难做到,因为中庸就是合适的极致。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其实是一个施政的理念,什么叫君子和而不同呢,就是君子可以跟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小人呢,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是实际上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6.孔子最重要的贡献是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第一个叫有教无类,他是第一个接受所有人来报名求学的人,第二个叫因材施教,面对同一个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能够给出不同的答案,还有孔子把人分为士,君子和圣人三类,对不同的人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F阅读】007《孔子 人能弘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tn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