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论语大讲堂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章句中“因不失其亲”的真实含义探究

《论语》章句中“因不失其亲”的真实含义探究

作者: 平等如幻 | 来源:发表于2021-04-16 11:09 被阅读0次

    《论语》章句中“因不失其亲”的真实含义探究

     

     

    一、古今注解解读简述

    《论语学而》篇中记录了孔子弟子有若的一句话: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一章的前两句并不难懂,但最后一句很让人费解。古今经学们把“因不失其亲”解释的五花八门,古怪离奇,枚举如下:

    1、朱熹:因犹依也;宗犹主也。

    2、孔安国曰:“因,亲也。言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

    3、杨伯峻的翻译: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论语译注》)

    4、钱穆的翻译是: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论语新解》)

    5、南怀瑾的解释: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

    以上各说,特别是对“因”与“亲”“宗”的解释非常别扭。首先“因”与“宗”两字的解释也显得冷僻晦涩。几乎是孤证,找不到第二个雷同的解释方法。

    其次,不能把本章的三句话前后贯通给人酣畅淋漓之感,不符合论语的表达规律。论语中每一章都的句子都是前后贯通的整体。有若(有子)所讲的三句话的主旨是什么?也没有给出完美的解释。

    研究论语,字词句章的解读必须符合古代文法;必须符合全书的主旨,与儒家思想的境界相契合。必须有前后文的互证、同期著作的互证如《左转》《诗经》《孔子家语》等。必须符合社会现实,能够解释社会生活,经得起实践检验。

    二、“因不失其亲”的“亲”不应翻译成“亲人”

    首先,把“亲”字解释为亲人是不符合论语主旨和本章中心思想的。虽然论语中多次提到孝悌,但孝悌是小爱,不客气地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私,连中等的爱都达不到。中等的爱是“忠”“义”“信”;信义是对朋友的爱,“忠信”是对上司、领导和国家的爱;忠义之爱已经超越了血缘关系,向仁德方向迈开了一大步,但还不能叫大爱。大爱是对所有人的爱,即“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也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

    《孔子家语》中,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 德之正也。”这一思想也贯穿于整部论语,分散于各个章节。仁德的修学重点不是爱亲人,而是爱他人。爱亲人只是做人的起点,而不是儒学的重点。

    其次,本章的语言表达是对称工整的,有规律的。

    “信”与“义”表述逻辑是:“信”不要背离道义,这种“信”就可行。

    “恭”与“礼”表述逻辑是:“恭”不要背离礼法,这种“恭”就可行。

    依据此文法:

    “因”与“新”表述逻辑是:“因”不要背离“亲”,这种“因”就可行。

    这三句话前后贯通起来就是“信”“恭”“因”要信守中庸之道。不能偏执一端

    三、“信”与“恭”中庸之道

    本章前两句思想是清晰的,我们完全可以顺藤摸瓜,找出有若思想的本意。因为任何一章都是文意前后贯通的严密的整体。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告诫后人讲诚信可以,但不能没有原则标准。否则,诚信可能就会变成小人的狼狈为奸;盗墓贼也会信守承诺,叛乱分子也会结成攻守同盟,忠于誓言。这是小人之信,背信弃义固然不对,守信弃义也是极端,所以诚信要走中道。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告诫学人,恭敬也要遵循礼法,否则,恭敬要么变成谄媚邀宠、见风使舵,花言巧语,正如孔子所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所以有子提醒人们,恭敬要有原则,有分寸,用礼来节制度,坚守中道。

    上两句的内容都是在讲中庸之道,那么最后一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一定与中庸之道有关些

    到此,“因不事其亲”是什么意思,就豁然开朗了。

    四、“因不失其亲”的庐山真面

    “因”是因袭,学习古人。“因”字的这种用法,《论语》中还有一处,即“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为政》)。这里的因,就是因袭、继承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学习古人。

    为什么有若提起学习古人的话题,众所周知,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孔子“崇周”,孔子爱周礼到了痴迷的程度,倡导“多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习周礼成为孔们弟子的潮流,大有复古之风,有子的担心由此产生。

    有若担心学习古人会跑偏,背离中道,于是强调学习古人要不失其“新”。这个“亲”是“新”的通假字。这里的“亲”字是为了纠正“因袭古人”而提出的。

    因袭的是古、是旧,那么这个“亲”就是今、是新。

    《诗经》章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子提出来“因不失其新”就是防止人们学习古人思想走向泥古不化,因循守旧的极端。忘记甚至排斥观念的更新。

        有子的三句话放在一起能看出,有子这个学生对孔子的思想不满意,或者对同学的解读不满意,总之,有子对孔子的思想接纳附加了条件。

    意思是学习古人,但不要拒绝接纳新思想新观念,这样的话,古人的思想就是可以继承的,即“亦可宗也”。否则,学习古人,排斥一切新鲜事物,不能于时俱进,这种旧思想不学也罢,这一观点与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有契合之处。

    为什么,一本书中,一个“新”字,有的写成“亲”字,这就是古人编纂竹简的讹误,也不排除后人整理传抄中出现的问题。

    那么“亦可宗也”的“宗”也就迎刃而解了,就是继承的意思。宗的本意就是祖宗,用作动词就是把.....作为祖宗,继承其事业,发扬光大。

    这一章的精准思想就是:有子说:“一个人诚信符合道义,那么他的话是可以相信并践行的;一个人的恭敬是符合礼法的,那么他就不会遭受耻辱;一个人好古学古,如果不排斥创新,这种古文化就可以继承。”

    有子非常伟大,纠正或者减少了后人对儒家思想的误解。如果不是有若出来解释孔子的思想,后人对孔子的批判可能猛烈百倍。在古代文化厚重的中国,在经典古籍浩繁的文化海洋中,我们怎样筛选、取舍提供了切实可性的参考标准。考量古代文化的学习行研究行为是否必要,只要看学习古代文化是否排斥创新,如果有利于今天的创新与进步,就有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必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章句中“因不失其亲”的真实含义探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xe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