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012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据统计,《左传》人物名称有3400多个,涉及24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诸侯、贵族和官员,名字基本囊括了上层阶级的取名特点。
最初引起我关注的有两点,一是各国人名之间极高的重名率,二是在我们看来应当竭力避免的某些恶意、禁忌与隐私的字眼,屡屡出现在春秋时期的人名中。随着阅读的深入,更多有趣之处逐渐呈现出来。
(一)“丑恶”的人名
1、丑、恶、仇
先看名叫“丑”的,卫有右宰丑,虢有虢公丑,周有司徒丑。他们之所以叫丑,可能是长相丑陋,也可能不为父亲所喜欢,还可能是来自于地支的“丑”。不管怎样,“丑”字极易产生不好的联想。
至于名字中带有“恶”字的,人数就更多了,比如鲁文公的嫡子太子恶、郑国子狐之子孙恶、卫襄公恶、卫国石买之子石恶,卫齐子齐恶、宋国大夫戴恶等。
还有叫“仇”的。晋穆侯夫人姜氏在条之战的时候生了太子,此战晋国战败,穆侯心中怀恨,所以取名叫仇。
2、圉、妾
晋惠公夷吾在梁国的时候,梁伯把女儿嫁给他,过了分娩期还未生。卜招父和他的儿子为此占卜。他的儿子说:“会生下一男一女。”招父说:“男孩将做人家的奴仆,女孩将做人家的奴婢。”所以把夷吾的儿子叫做圉,女儿叫做妾。后来子圉去秦国做人质,妾在秦国做了侍女。
3、弱
弱与强相对,并不是一个好字眼,可也有几位不以为意的。一位是齐国高无咎的儿子高弱,他带领卢地百姓发动叛乱。另两位是齐国大夫晏弱,他是晏婴的父亲;齐国大夫国弱,曾经因内乱逃到鲁国,后齐灵公让他回了齐国。
4、无知
齐僖公的同母兄弟夷仲年,生了公孙无知,公孙无知弑杀了齐襄公。
(二)人名中的隐私
郑庄公出生的时候难产,脚先出来,连累母亲武姜吃了不少苦头,被取名“痦生”。
宋国芮司徒生了个女儿,皮肤发红并长着毛,芮司徒把她抛弃在大堤之下,共姬的侍妾捡了回来,取名为“弃”。
晋文公的幼子叫黑臀,其臀部有黑痣,后来做了晋成公。类似有黑痣或黑色胎记的,还有周公黑肩、鲁成公黑肱、郑国公孙黑肱、楚灵王之弟公子黑肱、邾国大夫黑肱、卫定公之弟子叔黑背等。
(三)古怪的人名
前面谈到的人名是比较特别的。除此以外,春秋时期还有某些用作人名的字,因含义或用法发生变化,很少为后人采用,如今我们读来会觉得古怪。
1、狗、獳
堵女父族有人叫堵狗,娶了晋国范氏女为妻。
卫国史朝之子叫史狗。季公子札到卫国,喜欢蘧瑗、史狗、公子荆等人,还说:“卫国的君子很多,不会有祸患。”
晋景公名“獳”,意思是发怒的狗。
郑国有位大夫叫侯獳,曹共公的小臣也叫侯獳。
2、龟
宋文公之子叫公子围龟,曾在楚国做过人质。
3、野兽
在以动物为名的人中,叫“虎”的尤其多,大概是因为虎很威猛。周有王子虎,晋国有羊舌虎、累虎、观虎,郑国有罕虎,鲁国有阳虎、微虎,陈国有庆虎,秦国有针虎。比较有趣的是楚国令尹子文,他的父亲斗伯比在䢵国长大,后来和䢵国国君的女儿私通,生了子文。䢵夫人把子文丢弃在云梦泽中。有老虎来给他喂奶。䢵君打猎时,见到老虎和子文,害怕而返。䢵夫人把女儿私生子的事告诉䢵君,䢵君就让人收养了子文。楚人把奶叫着“谷”,把虎叫着“于菟”,所以就把这个孩子叫作“斗谷于菟”。
除了虎之外,其他野兽用在人名中的也不少。
周平王之子王子狐,到郑国做了质子,后成为周桓王。
齐桓公的侍者寺人貂,或者称为竖貂,在齐桓公死后参与作乱。
晋国丕郑父之子丕豹,投奔了秦国。
楚国人申犀,在楚师攻打宋国前曾拦住楚王,稽首马前。
楚国人叔麇,是大夫庐戢梨的副手,两人设计引诱并杀死了斗克和公子燮。
齐国大夫晏婴之子叫晏牦。
晋国大夫叔罴被士匄所杀。“罴”是熊的一种。
4、牙
齐国易牙善于调制五味,曾将自己的儿子烹煮给齐桓公吃。
齐国鲍叔牙,辅佐齐桓公执政,为人正直。
鲁桓公有个庶子叫叔牙,与庆父交好,后被季友派人毒死。
“牙”是猛兽的利器,受到古人的崇拜,取其坚固锋利之意。同样,古代把军队的将领称为“爪牙”,帐篷叫做“牙帐”,现代人基本不用。
5、夷吾
名字中带“夷吾”的,一位是齐国名相管夷吾,也称管仲,另一位是晋惠公夷吾。鱼与吾在上古汉语中同属鱼韵,发音接近。章太炎引《水经注》:“鱼山亦为吾山”,认为夷吾的吾就是鱼。《尔雅·释畜》说:二目白,鱼。郭璞注,似鱼目也。“夷”则引《老子》,没有颜色看不到的叫做夷。“夷吾”大致可以理解成眼睛如同鱼眼,异于常人。
6、身体部位
名字中带有身体部位的,有须、耳、肩、背、心、臀、肱、足等。
比如,宋文公同母弟公子须、晋文公手下小吏头须、郑皇戌的儿子郑皇耳、郑国大夫姚句耳、宋国太子痤、晋国大夫栾黡、郑国大夫祝聃、卫国宰猛羊肩、楚国守城门官吏鬻拳、楚国令尹成大心、宋国大夫乐大心、郑国大夫祭足,还有上面提到的几位黑肩、黑肱、黑臀、黑背。这里的“聃”指耳朵又大又长,“痤”指痤疮,“黡”指皮肤上的小黑点。
7、工具物品
绳:周宰名为渠伯纠,“纠”指咬合的绳子。齐国庆氏家族中,有人叫庆绳。
丝:晋哀侯的弟弟叫缗,“缗”指钓鱼勾上的丝。
网:邾国人羊罗,“罗”指捕野兽的网。
犁:楚太宰叫伯州犁。
杵臼:陈宣公、宋昭公、齐景公都名叫杵臼,“杵臼”是舂捣粮食的用具。
车马:
晋国中军元帅先轸,“轸”指车或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
晋灵公的甲士灵辄,“辄”指车箱两旁木板如耳下垂的部分
晋国公族大夫士鞅,“鞅”指套在马颈上用以背负车轭的皮带
周王室卿士伯舆,“舆”指车厢或车
曹国大夫僖负羁,“羁”指马笼头
宋国宋桓公之子乐辔,“辔”是指套在牛马颈上的缰绳
舟:楚国大夫申舟,鲁文公十年,宋昭公陪同楚穆王在孟诸打猎,因宋昭公违背楚王之命,申舟遂以执法官的身份,责打宋昭公的御者,以示惩罚。
(四)含“之”的人名
春秋时期取名,有时候名字中喜欢加上一个“之”字,比如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舟之侨、宫之奇、石之纷如、庾公之斯,读来古雅有韵味。
(五)战争与取名
这里举两个鲁国的例子。
文公十一年,鲁国叔孙得臣伐鄋瞒,俘虏了长狄首领侨如,便将儿子命名为叔孙侨如。
季氏家臣苫越生了个儿子,打算等有了大事以后再取名。阳州战役鲁国俘获了敌军,他就把儿子取名为“阳州”。
(六)春秋时期的命名原则
以上谈的都是关于人名的零星记录,但在《左传》中,其实提到过关于春秋时期的一般命名原则,主要有以下两处。
一处是,晋穆侯给太子取名叫仇,给仇的兄弟取名叫成师。师服知道后,就说:“奇怪呀,国君给儿子取这样的名字!取名表示一定的意义,意义产生礼仪,礼仪是政事的骨干,政事端正百姓行为,所以政事没有失误百姓就服从,相反就发生动乱。相爱的夫妻叫妃,相怨的夫妻叫仇,这是古代人命名的方法。现在国君给太子取名叫仇,他的兄弟叫成师,这就开始预示祸乱了。做哥哥的恐怕要衰微了吧?”这说明上层阶级取名与礼仪和国政相关,应当谨慎考虑,一旦取名不当,会造成不良影响或遭受非议。
另一处是,桓公六年,鲁国太子出生,鲁桓公向申繻询问取名字的事。申繻回答说:“取名有五种方式,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用出生的某一种情况来命名是信,用祥瑞的字眼来命名是义,用相类似的事物来命名是象,假借某种事物的名称来命名是假,借用和父亲有关的字眼来命名是类。命名不用国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牲畜名,不用器物礼品名。”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看符合信、义、象、假、类五种命名规则的情况。
1、信:用出生的某一种情况来命名
唐叔虞生下来时,手掌有字像“虞”字,所以叫“虞”。又如,鲁桓公的儿子公子友,出生时手上纹路形状似“友”,故以之为名。晋成公“黑臀”的取名也是属于信。
2、义:用祥瑞的字眼来命名
寓意赞美、安康或表达美好希望的字如朝、偃、瑕、嘉、寿、喜、固、坚、强、弃疾、无恤、无咎、得臣、林父等使用比较广泛,因此,各国多有同名者。《容斋随笔》中谈到,“三代之时,天下书同文,故《春秋左氏》所载人名字,不以何国,大抵皆同……楚成嘉,郑公子嘉,皆字子孔。郑公孙段、印段,宋褚师段,皆字子石。郑公子喜,宋乐喜,皆字子罕……晋籍偃,荀偃,郑公子偃,吴言偃,皆字曰游……”
3、象:用相类似的事物来命名
比如,据传孔子头顶凸起,像尼丘,因此以类似的字眼“丘”命名。
4、假:假借某种事物的名称来命名
比如,春秋时人们爱用“杵臼”做名字,取其坚固有力之意,陈宣公、宋昭公、齐景公都名叫“杵臼”。又如“婴齐”,婴是用绳子穿上装饰的玉或贝,戴在脖子上,左右各有一条垂下来,“婴齐”取对称、美观、整齐之意,晋有赵婴齐、卫有孔婴齐、楚有公子婴齐、宋有乐婴齐、鲁有公孙婴齐。
5、类:借用和父亲有关的字眼来命名
比如,鲁庄公与鲁桓公的生日相同,桓公说:“这孩子的出生,和我在同一日,把他命名为同。”
至于申繻谈到的取名的六个禁忌,比较容易理解,这里也举几例。晋僖侯名司徒,晋国改司徒的官名为中军。宋武公名司空,宋国改司空之职为司城。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故废具山、敖山之名,改以其乡名为山名。
申繻阐述的关于命名的原则,大致在春秋时期得到了遵守,但也并非严格执行,后世违反的情况就更多了。《左传》就有“宋以武公废司空”的举例。又如命名“不以畜牲”,牲畜指六畜,为马、牛、羊、豕、犬、鸡。然而当时以牛、马或与之相关的字为名、字者并不少见,例如《左传》中宋国有南宫牛,鲁国有竖牛,晋国有莱驹。
总之,春秋时期的人物命名遵循一定原则,与现在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十分新奇有趣,而且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人物的情况,有识之士和文史爱好者可进一步做深入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