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宣队”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简称,这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
那是一个现在看起来比较遥远的年代。
那是一个“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年代。
那也是一个贫穷的年代。
那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那时的我,还是个很年轻的小伙子,那时的我,被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了农村,过着和农民一样的苦日子。
下放农村的第二年,县里决定重修位于澧水河畔的水利工程,那是一个集灌溉与发电于一体的工程。哦,补充一句,我下放的那个县大部分地区是丘陵区,群众的饮水与稻田的灌溉都不同程度地有着困难,而县北部的澧水只经过三、四个公社,且澧水之南的丘陵地带地面与澧水水面的垂直高度有好几十甚至上米,所以,有民谣“山下河水白白流,山上吃水贵如油”形容这种状况。那工程前几年修过一次,但刚修成不久就被洪水冲毁了,其原因有多种说法,我这里也不便多说,反正是为了解决关乎民生的问题,当时的决策者们就这样决定了。
于是,浩浩荡荡的民工队伍出发了,他们担着铺盖行李、推着粮油蔬菜,从四面八方涌向澧水河畔,一时间,澧水两岸沸腾了,民房里、工棚里,住满了年轻的与不太年轻的男男女女。我也在这支队伍中,和我一样,几乎大部分的知青也都在这队伍中,这其中的原因,一是我们年轻,二是在这里集体开餐,不用自己做饭,三是原先分散的同学、朋友一下子又聚在了一起。
人多了,特别是年轻人多了,有时候就不免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以往的确也发生过这样那样的事情,有些还是当时看做很坏的事情,也是很丢脸的事情,所以,有的生产大队派出带队的干部(那时都以民兵的形式,每个公社为一个民兵团,每个大队则为一个民兵营,全县为民兵师)就在出发的大会上作动员报告时说出了这样的话:“同志们,我们这次参加全县的水利大会战,一定要为我们大队争光,我们民兵营决不能有逃兵,出去多少,回来就要有对少,不准少一个,也不准多一个……”说到这里,有的人就笑了,但知青们却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笑的,后来才有人告诉他们,以前修工程的时候,因为男男女女比较多,大家接触多了,接触面也大了,有点免不了就会日久生情,青年人嘛,当然就有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加上又没有什么文娱活动,于是,便有女青年出去时是一个人,回来时肚子里多了一个小人的事罗。
为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当然,更是为了活跃工地的气氛,鼓舞民工们的干劲,工程指挥部(师部)便发出通知,要求每个民兵团组织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民工的头脑。通知一下,各民兵团马上行动,一支支宣传队就这样马上组成了,那时候的确有不少有利条件,主要的是每个公社都有不少知青,他们来自长沙、常德、津市以及本县,而其中又尤以津市的为多,因为“老三届”的大多下放到了这个县。于是,我也被选了进来,而且由于我在其中是唯一的高中毕业生,年龄最长,便被任命为我们这个公社民兵团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队长。
在我当知青的几年时间里,在文艺宣传队里呆的时间几乎占了一大半,当然,并不是就在这一个队里,以后,还被选到了师部宣传队。于是,将近半个世纪四十过去了,经过时间的淘洗,就有了我以下这些零零碎碎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