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溥,估计是中国古代最牛的社团组织者。他最早组织的是应社。
文人结社或是组成特殊的团体,自古都有。战国四公子养士,昭明太子的文人团队,都差不多。但从来没有明朝那么广泛的结社,据不同口径的统计,多者三百家、一般一百多家,人数从数人到数十人不等,有的只是一种“雅集”式的聚会性松散组织,相当于简书的诗社,甚至还没有某些简书诗社文社的活动多——我看简书过去还有线下雅集嘛。
张溥做社团大哥,开端于唐市应社。
唐市是江苏常熟的一个地名,在太仓与常熟之间,如今似乎划入沙家浜。当时常熟有名士杨彝住在唐市,建有私园凤基园,是“娄东二张”与杨彝、太仓双凤顾梦麟经常聚集的地方。
顾杨关系很有意思。顾是太仓双凤人,称织帘居士,家境贫寒而治学严谨,属于乡间贤士。应杨邀请,常去杨的凤基园探讨学问,甚至长期住在那儿,杨在凤基园应该是为顾留了一间茅屋之类,题为织帘。两人真是好基友。
顾比张溥大了十七岁,杨比张溥大了十九岁,两人几乎是张溥长辈啊。但杨顾某种意义上,明亡之后成了当地的学界领袖,地位很高。这两人在张溥十九岁考上秀才、一时名声在外之后,应对张溥进一步走上社团大哥,有引领张旗之作用。
再就是吴梅村或吴伟业,作为张溥的第一弟子,崇祯四年得到皇帝的关注,成为那年的榜眼,这大大提振了张溥的名声。这是后话。
天启年间,距离太仓五百里的常州金坛,当时叫金沙,那儿有个周锺,与张溥张采有类似的文学主张。天启三年,二张访周,得到周的帮助,奠定了张溥在生员中的地位,是张溥走向应社、广应社、复社领袖的前奏。在那之前,张溥取法刘知己、樊宗师,岁试时成绩很差。跟金沙周锺交流之后,更尚经史,下一次考试就进步了。
天启三年的见面,二张与周,三个人讨论的结果是:未来要变。实际上他们对晚明科举考试有个预测,这个预测结果与明思宗即位后的取士标准变化一致,以至于崇祯朝有大量复社成员中举。因为明朝到了崇祯以后,本质是个烂摊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真正的人才老了、杀了、贬了,哪来人补充啊?于是崇祯这朝的科举,就需要经世致用的人才。而最初的应社,就提倡这个经世致用。当然这里面有个关键人物周延儒,就是吴梅村成为榜眼的那届主考,他明白皇帝的意图,并将皇帝意图落实到科举中。
欢迎加入我的会员,一起写字共同前行。凡首次开通简书会员并选择本链接的朋友享受以下福利:1、本人赠送一次季度会员,即直接返利50元,只要通过以下链接首次开通会员即可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00e25c15,无附加条件(名额有限送完即止);2、会员期内持钻1万以上则每周一赞,持钻10万以上则每天一赞,推文上榜则奉上超赞;3、拿到日更微章、创作者徽章即予赠贝。老会员成功介绍新伙伴成为我的会员,奖励120简书贝。个人持钻经历见本链接文章,欢迎随时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