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哲学馆学习能力学习
3位哲学大咖的智慧总结,想更好的了解社会与人,最好看看!

3位哲学大咖的智慧总结,想更好的了解社会与人,最好看看!

作者: 哲学诗画 | 来源:发表于2018-10-26 11:55 被阅读479次

3位哲学大咖的智慧总结,想更好的了解社会与人,最好看看!也许在比较东西方文化之后,我们的思维视野会更开阔,思维高度和深度会更进一层。

1,斯宾塞实用主义哲学背景的人和社会

实用主义哲学(社会哲学)很流行,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很多角落,尤其在如今的美国。这种哲学把世界看做一个开放的世界,其特征是不确定性、选择性、创新性及可能性。在这种哲学背景下,关于人的观念,不再是服从于自然规律的实体,或独立于他的社会过程的旁观者,而是把人理解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行动者。

坚持实用主义观点的人们不再把人视为自然的现成产物,也不再把人视为刚出生时的一块白板,被动的接受自然或社会环境的刺激。他们认为人通过与其他行动者组成的环境的互动成为他所是的样子。对世界的认知是这一互动的过程的一部分,认知主体不是被动反映世界的一面镜子,认知者是一个行动者,他本身即为真理的一个因素,同时他认识由他促成的真理。

实用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二元论,灵与肉、意识与生活、思想与行动、有机体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等概念间的传统对立被实用主义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黑格尔的“过程”概念。其核心表现为一种社会互动过程和社会关系。

互动本身被视为分析单位,人与社会结构等问题在互动过程中是很复杂的一个进化过程,它不可预测。社会由一个个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个人不是一个简单的确定好的或一成不变的认知体,而是一个有活力并不断变化着的行动者,一直处在生成中但永远不会彻底完成。

同样,社会环境也不是某种外在静止不变的东西,它一直在变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双向互动,因为环境正是社会与人互动的产物。人不仅有属于浅层次的物质需要活动,更有深层次的内心精神活动,同时人又是一个自我发展个体,自我个体并非一个心理实体,而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

赫伯特·斯宾塞——

(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终生未娶。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在社会学的性质和方法论问题上,斯宾塞和 孔德 一样,主张社会学同自然科学的性质和方法是相通的,主张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实证研究。

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静态论》《人口理论》《心理学原理》《教育论》《人对国家》。

斯宾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

——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

——提倡快乐和兴趣教育,反对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

名言: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教导每一个人怎样去过"完美"的生活。

2,威廉·詹姆斯的自我的多元性

詹姆斯认为个人不是个体的一种标签,而是对人性各种各样具体的反应、习惯、气质及能力的一种总括,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互相联系的生活的影响而产生。

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既是认识主体(纯粹自我),又是认知对象(经验自我)。人有一个社会我,还有一个精神我。由于个人总是处于社会组织或团体之中,因此就产生了一个多元社会自我的问题,每一个我都与其他的我有所差异。

对于不同的人,一个人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表现其不同的生活侧面,比如在是一个父亲时,就表现为父亲;在是一个丈夫时,就表现为丈夫;在是一个儿子时,就表现为一个儿子。至此,詹姆斯将笛卡尔的一元论哲学的主体融于进了自我多元论中,其思想的产生来源于个人和外部世界的繁多接触和交往。

威廉·詹姆斯——

(1842年—1910年),美国心理学之父,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亦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190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第62位)。

詹姆斯终其一生都在探讨超个人的心理现象与超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有不能以生物学概念加以解释的地方,可透过某些现象来领会某种“超越性价值”;并强调人有巨大的潜能尚待开发,人的意识只有很少一部分为人所利用。他曾参与类似禅坐的静坐活动,表示静坐是一种唤起深度意志力的方法,可以增加个人的活力与生命力,也做灵媒的实证研究。此外,詹姆斯横跨哲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界,对超意识的自动书写很感兴趣,曾大量收集案例,并发现青少年最能借此表达内心的纠葛与人格之冲突,他还注意到自动书写有时能解开罪犯的犯罪症结,但并非人人能自动书写,必须透过催眠或其他方法。

随后,他又提出了著名的“意识流 ”思想,并把这个思想贯彻在对人类心理的考察之中。他反对当时流行的冯特式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感觉、感情元素的做法,主张意识是不可分解的整体,预先说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主旨。他说,“意识本身并不表现为一些割裂的片段。象‘锁链’或‘列车’这样一些字眼并不能恰当地描述它最初所表现的状态。它并不是什么被连结起来的东西;它是在流动着的。‘河’或‘流’乃是最足以逼真地描述它的比喻。此后我们在谈到它的时候,就把它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

人的意识有五个特点:1)意识是属于私人的。2)意识是常变的。3)意识是连续不断的。4)意识必定有它自身以外的对象。5)意识有选择性。

3,约翰·杜威的调适与互动

杜威认为社会不仅因交往、沟通而持续存在着,而且简直可以说就存在于交往沟通之中。人们由于他们共同拥有的一些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交往便是他们表现这些共同拥有的事物的方式。为了组成一个能持续存活下去的共同体或社会(思想和感情的集聚地),他们所必须共同拥有的东西是各种目标、信念、抱负、物质基础的获取、知识传播、共同的理智等这类志趣相投的事物,这类事物不能像砖块那样可从一个人有形地传给另一个人,也不能像人们将一块蛋糕分成几块来分享那样为人们所享有。这也正是社会的复杂性所在。

不是社会塑造了个人,而是个人通过互动、交往塑造了他们自己,社会因此而存在着并改变发展着。

杜威社会心理学的新取向要点:

1)主张将有机体的活动当做一种完整的过程来研究。

2)认为脱离了有机体整体的功能和与环境的互动,我们对心理的把握和研究就不会达到满意。

3)主张从功能的观点来研究人的经验和行为,这些功能是有机体在其适应与控制环境的过程中通过其各种不同的反应来实现的。

杜威认为自然环境并非单纯的给予人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人们自己活动的产物,必然带有一定的社会特质。另一方面,与环境发生互动的人性概念也是社会化的概念。人性绝不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而是社会与个体之间的一种互动、习惯、意识的反馈与映射、创造等诸多因素的集合。

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一方面是依赖的,但这种依赖和适应是双向的。另一方面,人又在改变着自然和社会环境,人一方面受外部条件决定另一方面又是自由的,可以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他依赖于过去又塑造着未来。

杜威认为人的习惯受先前的活动影响,又影响、决定着未来活动的方向。习惯是习得的,是在与社会、自然的互动中长期养成的,同时习惯又是可塑的与易变的,习惯决定着人的一般行为。对此,杜威指出,习惯不是有机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而是与他人互动的个体的一种性质。一个人做出某种行动行为,随即在环境中得到反应,行为总是共同参与的,而心理过程完全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这就是活动与心理过程的区别。

在杜威看来,环境并不是个人必须使其行为与之适应的死板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系或现成的规定,而是个人首先习惯地对之做出反应的一种自然流动迁徙的情境。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障碍,他便会逐渐改变其行为,知道出现一个他所希望的好结果或好变化。个人行为,无论是不是习惯行为,总是对具体情境而不是对任何单纯的刺激的一种反应。

既然个人行为是在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被塑造出来的,只有用人们的交往才能真正解释个人的行为。

约翰·杜威——

(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 威廉·詹姆斯则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 、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2个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备注:未完待续,下次哲学诗画会陆续推出:库利的“镜中自我”、米德的“自我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戈夫曼的“拟剧论”、以及“现代社会符号与人的互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杨云涛: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教育出发点的谬误。教育是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变成什么样的人!
  • b5937406dedc:受用了,继续关注你的文章
    哲学诗画:@简小美 谢谢呀

本文标题:3位哲学大咖的智慧总结,想更好的了解社会与人,最好看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uk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