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瓦岗人还是Spock?

作者: 吴秉翰蜀黍 | 来源:发表于2014-08-26 10:49 被阅读219次

           如果你是一位《星际迷航》迷,在连续追看了它现有的11部系列电影之后,一定会对剧中关键性人物Spock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作为人类和瓦岗人的混血后裔,Spock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选择做瓦岗人还是人类,选择理智还是感性?这个问题在《星际迷航6》中,给出了确切答案:Logic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wisdom,Not the end.(逻辑是智慧之始,并非终结)。用这个论点来述说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似乎非常恰当。  

      自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似乎被一团强大的“唯理主义哲学”所笼罩。这一格局的形成,不无科学的进步给当时西方人们带来的坚定信心,也是对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一次深刻否认。到了柏格森的时代,唯理哲学的普世价值已经被叔本华、尼采等一批哲学家推向了深渊。而柏格森将我们从对上帝或神灵的崇拜与对智慧的机械论和目的论中解脱,让我们由外向内更加倾注于自我的体验,变得更像一个大写的“人”。 

      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二元论中,对理智总是有着一种近乎苛刻的批评态度。他说:“理智的活动状况总是好像它被关照无自动力的物质这件事迷惑住似的。理智是生命向外观望、把自身放在自身之外,为了事实上支配无组织的自然的作法,在原则上采取这种作法。”又认为:“理智的特征是天生来没有能力理解生命。”那什么才能来理解生命呢?柏格森拖出“绵延”这一概念,成为了直觉主义以柔克刚对抗理性世界的“八极拳”。  

      在柏格森的《创造的进化论》一书中,“绵延”是“当我们的自我让自己生存的时候,即当自我制止把它的现在状态和以前各状态分离开的时候,我们的意识状态所采取的形式。” 并通过了他的“视觉”体验,发现“绵延”并非芝诺所谓“前进之箭”的那种静止状态,而是如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运动概念。但其中并没有芝诺的那志箭,和那双伸进水中的脚的那一类物质,而只有意识在其中的延续,通过这种延续,产生了增殖的创造。 

      柏格森的绵延观念中,时间被他当做如同生命力一样,呈现出动态流动。并不断地通过不可逆转、不可复存的加法方式,同宇宙般做线性的延伸和漫流。通过这一观念的描述,每个人的个人时间和意识都由于其特定的经验、感觉和意识叠加,形成了特殊的曲线。如果我们想完完全全地了解和认识他人,必须和他人的经历和精神层面融为一体,才能知晓共同的感受。这一分析所带来的结果便是对人类精神的不同性和自由状态的肯定,也正因为如此,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在1927年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这位法国哲学家。在当时,他也是当时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 

      诺贝尔委员会评价柏格森《创作的进化论》一书时说,“这是一部蕴含着取之不竭的动力的、又伴随着遨游天际之灵感的宇宙论杰作。……柏格森打开了一扇释放出价值无比的一种创造推动力的大门,从这扇大门,可以走向‘活时间’的海洋,进入一种新境界。”据说普鲁斯特在中学时期便开始对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进行研究,并且曾经去巴黎大学旁听过柏格森的演讲。也正因为柏格森,我们如今才能读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读到乔伊斯、伍尔夫、福克纳,乃至诞生了和文学界“创作进化论”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在读柏格森《创作的进化论》一书期间,我有幸又重温了王小波的一句话,他说“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情我看不到,但在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再次听到他这句话后,我似乎更加坚信,知性和意识的绵延和叠加,不仅在个人身上起了作用,在每个人身上,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吴秉翰蜀黍:@Syd 没办法,才疏学浅,不能和大神您比~~
      • 隔壁老湿:几乎都是不知所云,不过伯格森的学说本来就是不知所云的东东
      • 巴奴日:如果结尾没有王小波乱入,这篇文章会更好…… :pray:

      本文标题:人类,瓦岗人还是Spock?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cy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