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今日看点《论语》学习
“圣人言”别解读成“庸人意”,传统文化需要思辨

“圣人言”别解读成“庸人意”,传统文化需要思辨

作者: 老爸的修行 | 来源:发表于2017-02-10 22:24 被阅读114次

记得跳蚤实验吗?

据说动物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取出一个玻璃杯,然后在里面放进一只跳蚤,跳蚤很轻易就能从玻璃杯中跳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都一样,玻璃杯根本难不倒它。经过测试,他发现跳蚤跳的高度竟达到了它身体的400倍左右,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了。

接下来心理学家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玻璃杯里,不过,这次在杯子上加了一个盖子。“啪”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盖子上,掉了下来。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没有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

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之后,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

又过了一些日子,心理学家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到过盖子,而只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于是,心理学家把盖子轻轻拿掉了,可是跳蚤还是在原来的那个高度继续蹦跳。

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个高度蹦跳。一周以后,这只可怜的跳蚤还是在那个高度不停地跳着,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圣人言不该是一直下落的天花板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以先贤崇拜的模式流传,圣人言你不理解便是你没有开悟,对圣人训不可怀疑。所以,传统的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遇到的“天花板”效应,无可企及更难突破。

更可怕的是,圣人说了一些话,并没有记录当时真实的语义。甚至,由于文字的变迁,字面的意思更早已面目全非,便有解读的人告诉你圣人的意思。

于是,以谬传讹的事情多了,歪讲的多了,不求甚解曲意迎合的多了。传的多了以至于忘记了传者是谁,而成了新的“圣人言”。

此时,圣人言已经变成了他人言,如同一层下落的天花板,已不知道是在哪个高度了。

我们虽不是跳蚤那么固守着模式,却总会在其中深受其害。

今天,说说《论语》开篇学而广泛流传的那些误读。

时常复习而感到高兴的人,你身边遇到了几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看见很多的解读是这样写的“学习知识能够时常温习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这样的人,我们身边遇到过几位呢?

记得自己上中学学习这句话的时候,当时在心里就纳闷天天读书,还经常复习,多枯燥,哪里会让人高兴?

是代沟?是境界?还是我们错译了圣人言,流传了庸人意呢?

先人的语言,需要回到当时的情景去思辨。

孔子教什么,弟子如何学?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学习内容、形式和方法去理解这句话,就大错特错了。在孔子的时代,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与今日大不同。孔子授徒不外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教授的内容,大多是需要动手练习,而非理论的逻辑。甚至其中的礼,更是需要如同话剧一般,大家一起来演练的。这不同于今天一摞书本,黑板讲授,甚至给你放个多媒体演示。还有,那时的书简用起来成本高也不方便,可不是像今天一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拥有一套。

文字的变迁,此“时习”已非彼“时习”

时:时字的古意,上面是一个止,下面一个日。象征着太阳的运行,本意为太阳运行的节奏,四季的变化。此处时的意义,便是指季节、晨夕的变化。

习:习字的古字如同鸟巢中的鸟儿振动双翅。是实践之意。也不是今天的温习或是复习。

因此这句话的解读是这样的,“孔夫子说:学习能够顺应季节晨夕的变化去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操作实践演练,不也是心中欣喜的事情吗?”

想想,天冷了我们骑马射箭,天热了我们 演练待客之礼……这样的学习还真是挺有乐趣的呢。

交通不便的古代,朋友远道而来是报喜还是报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很多人将这句话解释为“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

回想古代,交通不便,投宿打尖都没现在这么容易。朋友不远千里而来,是因为甚是想念,还是喜得贵子呢?恐怕那些家遭灾祸无法生活的亲朋,才会千里迢迢来投奔,此时因祸事而来,又何乐之有呢?

转念再想,这样的交通条件,一般百姓又有几位远方的朋友呢?

看似符合逻辑的一句话,却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违和。

此“朋”又非彼“朋”

朋的甲骨文示意为两串贝壳,当时来自热带海域的宝螺科贝壳是精美的装饰品,慢慢成为大家认可的等价货币。有五贝为一朋,十贝为一朋,两种说法。所以,朋在当时是指两串美丽的贝壳。这是朋字的本意,随着春秋时期,贝壳退出货币舞台以后,朋字慢慢因社会发展而发生了新的变化,引申为都信奉同一种思想,都将对方视为拥有同样美好品质的人。

至汉朝的时候,朋与鹏相通,演变成鸟身上的羽毛。此时便有了“朋党”一词,朋也慢慢的成了“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的含义。

再后来,朋字出现了两块肉挨在一起的字形,这是汉以后的字形与字义的变化。于是有了“朋为事通,友为志合”的解释。

如此,这句话合理的解读应是:”有信念相同的人远道而来和一起求学,不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吗?”

为什么将“乐”解读为庆贺呢,前一句“不亦说乎”的喜悦是内心的感受,欣欣然心情愉悦。而此处用了乐,孔子崇尚周礼,是用乐来烘托喜形于色的意境,志同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应以礼相待,坐而论道奏乐饮酒助兴的。

别人不知道你,你不生气吧?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很多解读这一句为“别人不知道而不生气,不就是君子吗?”也有引申为“别人不了解我,不就是君子吗?”

这个世界上,知道或是了解自己的人,少之又少。对这件事不生气的人到处都是,难道都是君子?

再者,这样解读,跟学习是什么关系,这三句话有没有联系呢?

其实,知通智,此话应为“别人不够聪明,我一次又一次的讲解,他始终学不会,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这正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不因为聪明或是愚笨而区别教授的态度。

所以,这三句正是围绕了“学习”论述了孔子的观点。

第一句,讲述学习的乐趣在于符合客观规律,借助季节晨夕的变化的规律去动手实践演练。你需要一些方法。

第二句,讲述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求学,与人为伴的学习是畅快愉悦的,你需要一些同伴。

第三句,讲述了为师解惑,不能强责于人,接纳学生的不智,减少教的目的性,诲人不倦,静待花开。你需要一位好老师。

这三句话,你若真的了然于心,相信对于如何引导孩子学习,也就差不到哪里去了。

相关文章

  • “圣人言”别解读成“庸人意”,传统文化需要思辨

    记得跳蚤实验吗? 据说动物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取出一个玻璃杯,然后在里面放进一只跳蚤,跳蚤很轻易就能从...

  • 思辨地看待“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有一句老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但是实践证明,还是要思辨地看待的。 什么是思辨思维,就...

  • 圣庸所居

    今天看了《断舍离》“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篇章,里面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比较大。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地方会投射...

  • 《黄泓圣原创对子》

    《黄泓圣原创对子》 《黄泓圣原创对联》 《黄泓圣原创楹联》 #对子#对联#楹联#文化#原创#传统文化#黄泓圣

  • 金陵咏时之燕瘦环肥

    金陵钗粉地,燕瘦环肥时。 风解伊人衣,谁解伊人意?

  • 2018-03-28

    庸在于发展等待机会,圣在于寻找机会中发展

  • 小杰老师:爱情,时尚,神!

    虽有圣境,莫作圣解;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楞严经》 虽然小杰老师很有才华,但是还是决定接地气一点。今天小杰...

  • 七绝•夜读

    未解新章未敢眠,三更月影到窗前。 此心犹壮身犹健,安肯庸庸输少年。

  • 泪雨

    朋友说我爱写思辨类文章,作此诗以解其惑。 心总是热的 ...

  • 告解圣事

    一位合格的教友,应该勤领、妥领告解圣事。告解圣事既是赦罪的圣事,也是治愈和好的圣事,恢复我们与天主间那种亲密关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圣人言”别解读成“庸人意”,传统文化需要思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en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