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条原文:
萧惠好仙释。
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为儒者为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汝今所学,乃其土苴,辄自信自好若此,真鸱鸮窃腐鼠耳。
惠请问二氏之妙。先生曰:向汝说圣人之学简易广大,汝却不问我悟的,只问我悔的!
惠惭谢,请问圣人之学。
先生曰:汝今只是了人事问,待汝办个真要求为圣人的心,来与汝说。
惠再三请。
先生曰:已与汝一句道尽,汝上自不会。
苴jū,指鞋底的草垫,或粗黄麻布,土苴意指糟粕。文中称萧惠所好释道二学之土苴,不是说释道本身是糟粕,而是后人抓不住其中的精髓,误入歧途,歪曲佛道本旨而产生的糟粕,比如炼丹修仙、偶像崇拜、求子求福之类,一言以蔽之,盖求外物,不求内心。
鸱鸮窃腐,典出庄子。庄子自喻凤凰,惠子看重魏国相国之位如猫头鹰好食腐鼠,凤凰不屑争食。庄子追求的是内心逍遥游于无边广大世界,惠子追求的是名利外在之物。王阳明此处用庄惠之典,或许还因为萧惠之名与惠施之氏正好相同之故,有讥刺之意。
王阳明初名王云,后改名守仁。阳明是他的号,阳明之号真是他辞官回乡在会稽山中修道时自取的。当初王阳明修道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但每每念及慈爱的祖母,于是醒悟,修道成仙有违人伦,一人成仙而血亲尽弃,所以毅然弃道而不弃亲。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还曾沉迷佛学,后来也放弃了。因为佛家讲放下,而王阳明却追求拿起,直面人生。就是要立德立言立功,也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同样的道理,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偏僻之所,所谓蛮夷之地,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屡屡挺身而出伸张正义,终于悟得“心即理”的儒家要义,也就是本条王阳明所称的简易广大之圣人之学。
王阳明虽然数次误入他途,但都能幡然悔悟,就源于他有一颗求圣之心。心正则大道明,无惧偶入歧途。
萧惠好佛道,就是没有抓住佛道的本旨,追求外物,沉迷其中。王阳明已经指出他所学为土苴,所求为腐鼠,但他仍然紧盯着问佛道的精妙之处在哪里。就因为王阳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过,“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但王阳明也同时说了“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萧惠却舍此而求彼,所以王阳明很生气,说,你不问我悟道的是什么,偏偏问我后悔的东西。
萧惠非常惭愧,连忙道歉,向王阳明求教圣人之学。王阳明故意生气地说,等你有了求圣人之心的时候再来问我。
估计萧惠误入歧途太深,根本没有好好领会王阳明的回答,还是不停地请求王阳明开释。
王阳明说,我已经用一句话给你指点迷津了,你还是领会不了!
这一句话就是,求圣人之心,这就是治学的根本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