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乃一句四川方言歌词,应该说身为巴蜀乡野之人,从小都会唱的,是的,记得小时候唱过,但真正对它产生兴趣,却是在电视剧《正者无敌》里与它不期而遇。伤亡惨重仍英勇顽强的川军固守孤城,决战前夜碧空如洗,萤火虫划过草丛,席地而坐的川军兄弟低声哼起故乡民谣《菜花蛇》,先一两个,后三四个……
正月里采花没哟花采
二月里采花花呀正开
菜花蛇咬到蛤蟆造孽
三月里桃花红哟似火
四月里枇杷爬呀上来
偷油婆碰到鸡公造孽
五月里石榴尖哟对尖
六月里芍药赛呀牡丹
黄鳅鱼钻到裤裆造孽
七月里谷子酿哟成酒
八月里规划闻呀着香
毛毛虫掉到脑壳造孽
九月里菊花怀哟里揣
十月里杜鹃满呀山来
耗子窝搬到床头造孽
冬月里冻青冷哟里捱
腊月里梅花傲呀雪开
丑婆娘偷到汉子造孽
那情景令人想起两千多年前兵败垓下困守乌江岸边,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他听到的是“四面楚歌”,何其凄美悲壮!熟悉的乡音,柔软的乡情,浓得化不开、避不了、逃不了,谁个不想念自己的家乡啊,但身陷围城战火之中回不去。甚至,后来项将军有机会回去,也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绝。
这支插曲在剧中名叫《采花》,实际上民间歌谣叫《菜花蛇》。曲子与《盼红军》差不多,从时间上分析,应该是后者依据它改编而成。 歌词把一年四季的代表性景物都唱到了, 唱腔与节奏似乎没什么变化,但四季流转自带旋律,妥妥地联结起了那些特有意象。中心词就一个:造孽。其余景象无不围绕着它生出万千变化来。
那么,什么叫“造孽”? 造孽的意思是:干坏事。它来自于佛教,指前世做坏事今生受报应,今生做坏事来世要受报应。有趣的是,这个词语从寺庙经卷里出来,随着游方僧的四处化缘、说法,而散落民间,却慢慢产生了另一番意味喽。面目可憎的可恶,竟然演变成了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小老百姓口中念叨的“造孽”大多数时候指的并不是做坏事,而是遭遇悲惨、可怜,值得同情了。
这个语义的戏剧性大反转,是怎么实现的呢?细细想来,更为有趣了。你一定以为,既然是反转,它一定背离了初衷,被没文化的草民胡乱地做了颠覆了,其实不然。佛家说“造孽”的意思是:此生作恶,来世报应,因果循环,不得解套。佛家以此解释人生,并警示、鼓励众生弃恶行善,修来世之福。
那么,巴蜀草民又是怎么把作恶多端的“造孽”变成值得同情的小可怜的呢?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草民正是运用了佛理,才实现了语义的反转的。佛家不是说因果报应吗,看见有人遭遇人生厄运,草民就反过来推论,此人一定是上辈子作了恶,做了坏事,才招致当下的报应。不同的在于:佛家重因,往前看,修来世;而草民重果,往后看,有幸灾乐祸之嫌。
从认知理性上说,这个推演符合佛理,但是现在而今眼目下,感性的同情之心到底战胜了幸灾乐祸,忍不住物伤其类,感同身受,因此用着用着就把它用成了对此情此景的怜悯!连被菜花蛇咬到的癞蛤蟆都可怜,连碰到鸡公的偷油婆都值得同情……由此可见,巴蜀小民懂道理,但更重情感,乃至宽宏而慈悲。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是的,即使不按高深的佛理来讲,就是从一般世理常识也能做出如此判断。可人生短暂,我们常常来不及分别因果缘由,就身陷危城了,即使弄清楚了滚滚洪流自何而来,我们也只能望洋兴叹,顶多像孔夫子那样无用地慨叹一句:“逝者如是夫,不舍昼夜!”仿佛一切都是冥冥中的定数。
但是,这一切就算是上天安排好的定数吧,也该像川军兄弟那样固守阵地,直到弹尽粮绝,直到遍体鳞伤,直到慷慨就义,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管他造孽不造孽,管他失败不失败,都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网友评论
不肯过江东
黄鳝鱼钻裤裆里,是黄鳝鱼造孽还是裤裆造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