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故事原创文学作品浅秋文学
《雷凤英唠家事》连载七 我的婚姻家庭

《雷凤英唠家事》连载七 我的婚姻家庭

作者: 沙_舟 | 来源:发表于2019-11-29 09:46 被阅读0次

雷凤英自述 / 沙舟撰稿

沙舟注:本文是继母雷凤英的感恩之作,被《雷氏家谱》收录。本次在简书连载,本人参读舅舅雷凤生撰写的《母亲》,做了一些修正,使之更加真实、完美、感人。

文以雷凤英第一人称自述。

拍摄于1983年的全家福

农村有一句俗话叫“好女百家求”。参加工作后,我的婚姻大事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提亲的人挺多,我能看上眼的不多。

为母都一样,就盼找一个好人家。对前来提亲的人,妈妈不哄不瞒先亮底,说这个孩子没本事,很善良,家务营生不会做。开出的条件是:人家正格,后生善良,更重要的是必须对她好。

叔伯大哥雷凤义,当时是大队干部(后来转为国家人员调到人民公社工作),一天来到我们家,将他的同学王子庶介绍给我。

老公比我大六岁,二婚,还有一个孩子。有利的条件,人家是公家人有工作,又是独苗。权衡利弊,内心还是不大愿意。

大哥是个活谝谝,能说会道,绰号“雷克斯”。看我有顾虑,就对我和妈妈做工作,没说下老公一点赖,说这个后生不多言喘,善良正直,工作特实,能力出色。说到孩子,大哥说根本不用担心,孩子母亲带上走了,即使回来也有爷爷娘娘。其实对这些情况,我们也都了解,因为老公他们家和我们家都是邻村隔河邻居,老公的前任又和我们是一个队,老邻居。

大哥一再保证,结婚以后肯定错不了。妈妈被大哥一通说辞没了主意,说“你是咱雷家的当家人,你看吧,你说行就行。”那时候,国家提倡婚姻自由,但习惯势力,传统文化,闲言碎语,谁敢自由?况且我人小没主意,只好听从大人。就这样稀里糊涂于1959年5月和老公结了婚。

结婚很简单。没有婚纱,没有宴席,两人都是随身衣服,老公买了半斤糖,买了两盒前门烟,同事们开了几句玩笑,两卷铺盖搬在一起就算成了家。

几十年的相濡以沫,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婚姻也是博弈,有人赢得漂亮,有人输得彻底,胜与败全凭自己把握!我与老公互不相识,谈何恋爱?两个陌生人住在一起就算结婚,哪里有爱情?要说爱情那也是先结婚后恋爱。但我门所走的每一步都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结局。

结婚后我继续下乡,偶尔才能见一面。下乡回来就和老公住办公室。

1963年老公从红海子公社选调到旗人民武装部,成了一名军官,才分到了自己的一间房子,是武装部的一个小土房。

1964年我们从新街搬到阿镇,住在原郡王旗的王爷府院内,当时王爷府是武装部的办公室。

大女儿王雁方,1964年3月29日出生于伊旗新街,那时人年轻不会带孩子,经常闹毛病,打针吃药成了常态,孩子体质很差。

我俩都上班,孩子没人看,我的叔伯哥哥雷起贵和嫂子便打发他们的女儿憨女过来给我带孩子,憨女当时也是个孩子,才八岁。

雷起贵大哥是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自愿军人,回国后被分配在武装部喂马。

大哥是个热心人,大街上碰到生人也要问一下,吃饭没?有住的地方没?你要办甚事?不管认识不认识,他都会把人家叫回来在他的家里吃住。我同样得到了哥嫂的热心帮助,补报不完哥哥嫂嫂的恩情。

后来,婆婆来了看见我俩忙于工作,孩子身体又不好,无人照看,就决定将孩子带回农村老家抚养。回去后,孩子的体质好了起来,毛病也没了。直到九岁上学才回到我的身边。

大女儿天资聪颖,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尖子生。1982年第一次高考失利,补习一年后顺利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大学毕业,学校想留校当老师,但孩子想下海创业,之后又去了新西兰定居,现在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一生致力于基督教的服侍和传播,是一名传教士。

二女儿王艳萍,1966年8月5日出生于伊旗阿镇,聪明伶俐、天真活泼、人见人爱,也和她姐姐一样,学习非常优秀,考到中国人民大学,直至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内蒙古工商银行。后来也是下海在深圳打工、自主创业,现在是五个孩子的母亲,住在北京,自谋职业。

三女儿王彦军,1969年冬天出生于伊旗阿镇。当时内心来讲想要一个男孩子,所以生下以后就想给人,打问了半天也没个合适的人家。婆婆知道后,说三个女儿不多,孩子来了就要。听了婆婆的话三女儿被留了下来。这个孩子依然聪明伶俐,文静漂亮,学习很优秀。考大学时只差三分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被伊克昭盟教育学院录取。毕业后当教师,后转行供职于鄂尔多斯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现提前离岗陪儿女在美国读书,女儿美国硕士毕业已回国。

儿子王卫东(沙舟)是老大,1957年1月28日出生于伊旗老家,老公与他母亲离婚时,孩子由母亲带走,她母亲带至九岁,公公婆婆费尽周折把这个孩子要回来,与爷爷奶奶一起在农村老家生活,供书念字,直到1972年初中毕业。73年因工作来到达旗,和我们走在一起。

儿子很听话、很勤劳、很聪明。小时候吃了不少苦,自理能力特别强,从来没用我们操心。初中毕业后来达旗“上山下乡”两年。出色的表现,被组织选中,当了一名人民公社的干部,后调回旗里,在旗团委、旗人民政府工作。后脱离体制,带薪下海,在企业摸爬滚打多年,事业很成功,家庭很幸福。

我在医院工作时,瞅睹了一个好儿媳,经人介绍两人认识,1980年成家后,日子越来越好,生育两个女儿。大孙女在美国留学、德州理工大在读博士。现一边学习一边在德克萨斯州一所公立高中当老师;二孙女中国公安大学硕士毕业,在内蒙古公安厅工作。

儿子虽然不是亲生,但俩口子对我俩很孝顺,我们大事小情都是儿子在管,一直陪伴在我们的身边。

对于几个孩子的学习、工作、家庭、事业,我们没有刻意的过多干涉,我们能给予她们的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基本的修养。我奉行一句话:自己的路自己走,美好的前途来自于孩子们的自强自立,用自己的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幸福。

晚年,我常想,作为一个母亲,我对孩子们关爱不够,亏欠太多,没有担当,所以让孩子们走了一些弯路,这是我经常反思的一个问题!

公公婆婆为我付出很多,我的四个孩子都是婆婆一手带大,三个女儿都是从断奶开始就送给了婆婆,在乡下老家长大,到上学才接到我们身边。

那时候婆婆是六十多的人了,既要照顾这几个孩子,又要参加农业社的劳动,非常辛苦。记得家里养了一头毛驴,这头毛驴就是婆婆的腿脚。婆婆出去劳动或走亲戚,把褡裢往驴背上一驮,一边装一个孩子。老人家就是用这样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把几个孩子替我抚养大。

1976年,两个老人都已年纪大了,我们把老人接到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

来到达旗后,本该清清闲闲地安度晚年,然而劳作了一辈子的婆婆公公一刻也坐不住,所有的家务事,洗衣做饭婆婆全包了。她还在院子里开辟了一块地种菜、养鸡,我们怕她累着不让她干,她却说农村人做惯了,坐不住。

就这样,她把一个不大的院子装扮得姹紫嫣红,生机勃勃。不但一家人的蔬菜全部解决,还去接济左邻右舍。十几只老母鸡“咯咯”地围着婆婆满院叫。

婆婆干活儿干净利索,家里几代人的被褥、衣服她给拆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至今老人留下的那些东西我们还在使用,睹物思人,常常心酸不止,感慨万端。

婆婆和我一起生活了十几年,我们从来没有红过脸。对我疼爱有加。儿子成家以后,小俩口每吃一顿好点的饭菜,总短不了给奶奶送一碗。婆婆舍不得吃,总是尝一尝就给我留着,心里永远记着儿媳妇。

两个老人对我们的付出不仅是无私的,而是终其一生的。记得在伊旗的时候,我们住在阿镇,从老家到阿镇直线距离五十公里。一年的冬天,婆婆杀了一口猪,公公背着几十斤猪肉步行上路,走了两天专门给我送到阿镇。想起这些事情,满眼都是泪花。父母对儿女永远都是一片真心,一片爱心。婆婆公公的恩情永远报答不完,报答不尽!

欲知后事敬请继续关注下篇......

相关文章

  • 《雷凤英唠家事》连载七 我的婚姻家庭

    雷凤英自述 / 沙舟撰稿 沙舟注:本文是继母雷凤英的感恩之作,被《雷氏家谱》收录。本次在简书连载,本人参读舅舅雷凤...

  • 《雷凤英唠家事》连载二 继父

    雷凤英自述,沙舟撰文 沙舟注:本文是继母雷凤英感恩之作,被《雷氏家谱》收录。本次在简书连载,本人参读舅舅雷凤生撰写...

  • 《雷凤英唠家事》连载四 憾事

    雷凤英自述 / 沙舟撰稿 沙舟注:本文是继母雷凤英感恩之作,被《雷氏家谱》收录。本次在简书连载,本人参读舅舅雷凤生...

  • 《雷凤英唠家事》连载五 弟弟

    雷凤英自述 / 沙舟撰稿 沙舟注:本文是继母雷凤英的感恩之作,被《雷氏家谱》收录。本次在简书连载,本人参读舅舅雷凤...

  • 《雷凤英唠家事》连载三 感恩

    雷凤英自述 / 沙舟撰稿 沙舟注:本文是继母雷凤英感恩之作,被《雷氏家谱》收录。本次在简书连载,本人参读舅舅雷凤生...

  • 《雷凤英唠家事》连载八 我的退休生活

    雷凤英自述 / 沙舟撰稿 沙舟注:本文是继母雷凤英的感恩之作,被《雷氏家谱》收录。本次在简书连载,本人参读舅舅雷凤...

  • 《雷凤英唠家事》连载六 我的学习和工作

    雷凤英自述 / 沙舟撰稿 沙舟注:本文是继母雷凤英的感恩之作,被《雷氏家谱》收录。本次在简书连载,本人参读舅舅雷凤...

  • 《雷凤英唠家事》连载一父母亲

    雷凤英自述,沙舟执笔 沙舟注:本文是继母雷凤英感恩之作,被《雷氏家谱》收录。本次在简书连载,本人参读舅舅雷凤生撰写...

  • 2022-05-26

    【我为什么执着于办理婚姻家庭案件?】 ——浅谈办理家事案件的做法与体会 文:上海市...

  • 你好,李凤云

    你好,李凤云 你好,李焕英 李焕英,贾玲的妈妈 你好,李凤云 李凤云,我的妈妈 是的,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雷凤英唠家事》连载七 我的婚姻家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fg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