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得意之作西山诗词社想法
听《东坡传》赋诗第三天之凌虚台篇并译

听《东坡传》赋诗第三天之凌虚台篇并译

作者: 石宏博 | 来源:发表于2021-10-26 21:28 被阅读0次

听《东坡传》赋诗第三天之凌虚台篇

作者:石宏博                          译析:石宏博

犹念凌虚台上记,不言之教抵千篇。

以何喻日况乎道,若道昭昭自了然。

序:

为什么好像一篇揭短的文章,反而让苏轼与陈太守惺惺相惜呢(当然,苏轼的人格与待人接物和高洁的志向也功不可没)?这首诗与下面的分析一起,和您一起试图探求答案。《凌虚台记》在前是作者青年时期留下的一篇文章,《日喻》则在冥冥当中,算是对于当初问题的一种回答。

译:

至今依然可以读到苏轼的凌虚台记,在这篇记里面,有一些不言之教的味道,抵得上那些俗世的千篇文章。

对于没有见过太阳的盲人来讲,和他们如何去比喻太阳呢?更何况,夫道渺渺,如何对没有知晓“道”的人去比喻道呢?若,一个人以生活去了解“道”,那么道就像昭昭之阳(对有视力的人来讲),自然而然,就可以了然于胸了。

注:

凌虚台:苏轼《凌虚台记》,记叙了凌虚台修建的经过,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一一岁月无情荣枯,兴替如电如露。而稍有所得便“夸世”而自我满足,在作者看来是不可取的。世上有足以为恃(放在心里,觉得重要,并且成就可以为人所认可的)并且长久的存在么?作者认为是有的,但并不是凌虚台。到底是什么呢?作者并没有说出来,可以是文明的传承,可以是长久的大道,也可以是血脉的庚续,作者在这里就留白了,这就是一种不言之教,因为有些东西是不可以简单粗暴给出一个答案的,而需要学问者以自己一生去探求。

喻日:苏轼《日喻》,其主要的主旨就是说,道可致不可求一一学问之道,在于自然而然地自身的探索与实践。上升到道的层次,上升到可以一生追求的东西的层次,上升到一种与时推移,亘古长存的层次,夫道渺渺,就不是可以简单粗暴地给一个答案这样了。就让读者自己去寻找自己的人生吧,这就是苏轼的温柔与善意了。

析: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复杂的,复杂到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没有办法去真正的了解它,但同时,它又是异常简单的,只是对没有了解它的人来讲,显得非常地难以理解,甚至是矛盾的是冲突的,这种矛盾与冲突不止体现在一个个体中间,有的时候还体现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这种矛盾冲突与现实生存与现实利益的矛盾冲突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文明的发展与稳定。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不只体现在不同文明之间,在同一个文明的内部,同样有着多样性,就像人有五脏六腑,各种功能脏器不同,从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人体。“道”,亘古长存,有志者,去探寻它吧!就像两千多年前的贤者屈原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附:不言之教。你永远叫不醒一个已经深度沉睡或者是装睡的人,一个人要想觉醒,往往是痛苦到丢掉了半条命,让他痛不欲生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才会觉醒。为什么好多儒家传承,满口仁义道德,却干着丧尽天良的事情。一个人要想消纳,前人留下来的智慧,就必须在生活当中有深刻的体悟,往往是有相应的经历,才能体会到前人智慧的良苦用心,才能够以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这不是背诵几篇文章,写几篇华丽的文字,就能解决的问题。人生的喜怒,忧思,悲伤,只有用真情,真心,真意,去感悟,去体察,去行动,去融会贯通,才能懂得古圣先贤们的人生,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愤怒,他们的欢乐,他们的忧思,他们的悲伤,才能在生活当中,以豁达的态度,去缅怀先贤,面对人生。

相关文章

  • 听《东坡传》赋诗第三天之凌虚台篇并译

    听《东坡传》赋诗第三天之凌虚台篇 作者:石宏博 译析:石宏博 犹念凌虚台上记,不言之教抵千...

  • 凌虚台记并译

    凌虚台记 作者:宋.苏轼 译析:石宏博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

  • 听《东坡传》赋诗之第一天(七绝平水)并译

    听《东坡传》赋诗之第一天(七绝平水) 作者:石宏博 译析:石宏博 巧夺乾坤灵岫气,几番风雨度平生...

  • 听《东坡传》赋诗之第二天之王弗篇并译

    听《东坡传》赋诗之第二天之王弗篇 (七绝平水) 作者:石宏博 天缘连理唤鱼池,恩爱华年合璧姿。 福祸伏申弦忽断,松...

  • 东坡并译

    东坡 作者:宋.苏轼 译析:石宏博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之力作也。今日读之,惊于东坡之为人,羡于东坡之文词。读其传,欲见其人。...

  • 读《凌虚台记》

    这篇文章有人说是对知府的讽刺,这个不好说,但是,作者认为凿池筑台仅仅为了观山,无利民之心,无利民之举,而台子终归废...

  • 虚之凌

    又见再见哦

  • 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之力作也。今日读之,惊于东坡之为人,羡于东坡之文词。读其传,欲见其人。心有所感,而作此文。...

  • 日课|| 《凌虚台记》

    原文 国(城市)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 而都邑之丽(依附)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东坡传》赋诗第三天之凌虚台篇并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gy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