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东坡传》赋诗第三天之凌虚台篇
作者:石宏博 译析:石宏博
犹念凌虚台上记,不言之教抵千篇。
以何喻日况乎道,若道昭昭自了然。
序:
为什么好像一篇揭短的文章,反而让苏轼与陈太守惺惺相惜呢(当然,苏轼的人格与待人接物和高洁的志向也功不可没)?这首诗与下面的分析一起,和您一起试图探求答案。《凌虚台记》在前是作者青年时期留下的一篇文章,《日喻》则在冥冥当中,算是对于当初问题的一种回答。
译:
至今依然可以读到苏轼的凌虚台记,在这篇记里面,有一些不言之教的味道,抵得上那些俗世的千篇文章。
对于没有见过太阳的盲人来讲,和他们如何去比喻太阳呢?更何况,夫道渺渺,如何对没有知晓“道”的人去比喻道呢?若,一个人以生活去了解“道”,那么道就像昭昭之阳(对有视力的人来讲),自然而然,就可以了然于胸了。
注:
凌虚台:苏轼《凌虚台记》,记叙了凌虚台修建的经过,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一一岁月无情荣枯,兴替如电如露。而稍有所得便“夸世”而自我满足,在作者看来是不可取的。世上有足以为恃(放在心里,觉得重要,并且成就可以为人所认可的)并且长久的存在么?作者认为是有的,但并不是凌虚台。到底是什么呢?作者并没有说出来,可以是文明的传承,可以是长久的大道,也可以是血脉的庚续,作者在这里就留白了,这就是一种不言之教,因为有些东西是不可以简单粗暴给出一个答案的,而需要学问者以自己一生去探求。
喻日:苏轼《日喻》,其主要的主旨就是说,道可致不可求一一学问之道,在于自然而然地自身的探索与实践。上升到道的层次,上升到可以一生追求的东西的层次,上升到一种与时推移,亘古长存的层次,夫道渺渺,就不是可以简单粗暴地给一个答案这样了。就让读者自己去寻找自己的人生吧,这就是苏轼的温柔与善意了。
析: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复杂的,复杂到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没有办法去真正的了解它,但同时,它又是异常简单的,只是对没有了解它的人来讲,显得非常地难以理解,甚至是矛盾的是冲突的,这种矛盾与冲突不止体现在一个个体中间,有的时候还体现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这种矛盾冲突与现实生存与现实利益的矛盾冲突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文明的发展与稳定。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不只体现在不同文明之间,在同一个文明的内部,同样有着多样性,就像人有五脏六腑,各种功能脏器不同,从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人体。“道”,亘古长存,有志者,去探寻它吧!就像两千多年前的贤者屈原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附:不言之教。你永远叫不醒一个已经深度沉睡或者是装睡的人,一个人要想觉醒,往往是痛苦到丢掉了半条命,让他痛不欲生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才会觉醒。为什么好多儒家传承,满口仁义道德,却干着丧尽天良的事情。一个人要想消纳,前人留下来的智慧,就必须在生活当中有深刻的体悟,往往是有相应的经历,才能体会到前人智慧的良苦用心,才能够以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这不是背诵几篇文章,写几篇华丽的文字,就能解决的问题。人生的喜怒,忧思,悲伤,只有用真情,真心,真意,去感悟,去体察,去行动,去融会贯通,才能懂得古圣先贤们的人生,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愤怒,他们的欢乐,他们的忧思,他们的悲伤,才能在生活当中,以豁达的态度,去缅怀先贤,面对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