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与三五好友聊读书,忍不住夸书友王勇。王勇读《红楼梦》,书页中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点评和心得。足见他的读书,不是“望天书”,是读“进去”了的。那种读法,读一本,是一本;读一本,消化一本,似慢实快,是真正的走捷径。后来他开了专栏说《红楼梦》,动辄洋洋数千言,俨然有了专家气象。
其实我很想说我年轻时也是那样读书的,为了显得谦虚,只好夸王勇。
那种读法有个名堂,叫开卷动笔。
读书不在多,在于理解,消化,吸收。为加深理解,一是在书页上做眉批,同时用红蓝黑各色铅笔在字里行间画杠杠、戳点点,一本书常常弄得乌猫皂狗。二是摘抄,把自以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抄在专用笔记本上。所谓重要,不是说语言如何优美,而是自己闻所未闻的观点或者表达方式。任何“优美”的句子脱离了规定的语境都会失去独特的美感。三是做卡片,专门记录阅读时碰撞出的火花,可以算是微型赏析或读后感。三种方法,为的都是是哪一天回过头来重读,亦即孔夫子倡导的温故。读到后来,做卡片已经不能表达所思所想了,索性天天写赏析或读后感。写下读者与文本第一时间产生的共鸣。
我曾经在《锅里和碗里》写道:著名作家余华特别看重阅读时产生的共鸣。他说《山海经》里有一种叫蛮蛮的鸟,只有一只眼睛一个翅膀,不能独自飞翔,必须与另一只蛮蛮连成一体后才有两只眼睛两个翅膀,然后“相得乃飞”。因此蛮蛮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比翼鸟。坦白地说,从前我并不知晓比翼鸟的来历 ,它不在我的“锅里”,听余华一说,方知“比翼”是何等的不易。余华说文本是一只蛮蛮,阅读是另一只蛮蛮,它们没有相得之时,文本是死的,阅读是空的,所以文本的蛮蛮在寻找阅读的蛮蛮,阅读的蛮蛮也在寻找文本的蛮蛮,两只蛮蛮合体之后才能比翼而飞。这时候阅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产生的共鸣已经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了。我很想替余华补充一句:,蛮蛮与蛮蛮,文本与阅读,其实也可以说是作者与读者。在茫茫人海中,他和她或者她和他相遇了,共鸣了,比翼齐飞了,这何尝不是最美好、最浪漫的一见钟情!又何尝不是千年万年修来的缘分!
如今人上了岁数,老花,读纸质书越来越吃力,戴花镜不舒服,还累,稍读几页便要闭目养神。摘抄更费劲。于是改读电子书。
在电脑上读。在电脑上写。
首先,字体任选,可大可小。我一般会把字号调得很大,眼睛离电脑屏幕至少六十公分。其次是保持坐姿,尽量坐端正。看得累了,还可以活动,边看边用按摩锤敲敲背,拍拍脖子砸砸腿。最方便的是摘抄,再长的段落,轻点鼠标,选定,复制、粘贴——大功告成。我写读后感,经常大段摘抄,事半功倍,安逸得很。最近又发明了类似从前读书的读法:边读,边寻章摘句,边读,边胡思乱想。把所思所想记下来,便是一篇文章。早已打开的文档,便是书页的空白处。读后形成的文章,应该算是读书笔记。未能形成读书笔记的,把耐人寻味的文字拎出来,自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不是每本书都这样读,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是好书。
这种读法,是从车前子先生的《茶话会》开始的。举例如下:
“与女士们先生们会合。我见到女士们就又心平气和了。”
——读到这句看上去平平淡淡的话,笑了。这货原来与冯唐是一路货,都热爱妇女。关键是表达含蓄,之前正生气,见到美女立即心平气和,没有一个字说热爱妇女。
“我看女性,一眼或许就知道其出身——最简单的判断,大家闺秀的肌肤有一种天然滋润,因为从小是被禁止大声喧哗的,所以没伤到肺气,肺主皮毛。”
——用中医理论来判断大家闺秀,就算是歪理,也沾得上边。由此还可以推断,那些歌唱家的皮肤,大抵不怎么细腻。这样写,俏皮,有趣。
“我说,参展者六人,观众也只要六人。观众要挑选,一个会泡茶的,一个会做点心的,一个会熏香的,一个会拍曲的,一个会说话的,一个会扫地的。我说,扫地的难找。扫地的分寸掌握最难,一不小心不是斯文扫地,就是扫地出门。”
——此扫地非彼扫地。说着说着就说到一边去了。原来冷不防偷换概念,可以产生幽默。
“以前愿意深夜喝酒,喝到神志模糊,上床睡觉。现在酒是不喝了,深夜新泡一杯茶,喝到头脑清醒,也是上床睡觉。神志模糊地上床睡觉与头脑清醒地上床睡觉,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无非一个早点做梦,一个迟点做梦。”
——像是在说我,下午坚决不再泡茶,怕失眠。转念一想,衣服裤子随便穿的人了,早点做梦与晚点做梦有啥关系。
“回忆里,往日美好,是我三十年前在虎跑喝龙井,二十年前在紫金庵喝碧螺春。可惜在紫金庵喝碧螺春刚喝第二开,外地来的小说家一定要我陪他去看泥塑,等回来再喝,茶味已过,就像眼睁睁看着邻家少女老了,却一点忙也帮不上。”
——这都能扯到邻家少女身上?以女性容颜暗喻茶叶的汤色,不仅形象,而且新颖。
读到这儿,还想起四十年前,冒了大雨去虎跑喝龙井。接待方——杭州市广播电视局的一位朋友在一旁等着,怕人家久候,争分夺秒,只喝了短短半个小时。大口大口地喝,喝白了走人。邻家那位,少女仍然是少女。喝的是新茶,香得死人。很贵,一块钱一杯,但是值了。如今还想去老地方喝龙井,一块钱后面加个零,怕是远远地闻一下香气都不行。
“其实我刚开始喝到的并不是青苔香,喝第一口时候,感到一种香如此熟悉,却说不出来。喝茶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月环告诉我,是粽子叶香。她又告诉我,大红袍的正宗茶香也是粽子叶香。第二天早晨,我嘴里还在过端午节。”
——最后一句“我嘴里还在过端午节”,神来之笔!充分说明写文章不能太老实。换了你我,不消说是这样:“第二天早晨,我嘴里还有浓浓的粽子叶的香味。”
毫无新意的表达,没意思!......
你看,尽管不是完整的读后感,但是眉批,摘录,赏析,发散性思维训练全有了。一举多得,安逸。当一回庖丁,把名家名作拆他个七零八落,亮出里面的“门道”,更安逸。
其实爱读书的人都非常重视“开卷动笔”。
网红教授戴建业先生在一本书中介绍到,他读研时老师就一再强调开卷动笔,强调把第一印象写下来,从而培养自己对作品、对语言的敏感。要动笔,其前提自然是必须真正“读进去”。
不才只读过一学期初中,后来全靠自学,运气好,无意中居然养成了开卷动笔的习惯,便觉得有理由呵呵,偷着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