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 采访邓小平
像很多中国观众一样,我认识迈克·华莱士,是因为他曾采访过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
他是第一个带西方观众认识中国领导人的记者,也在两位领导人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6年9月2日,华莱士在中南海紫光阁采访邓小平,这也是邓小平唯一一次接受西方媒体的采访。
华莱士与邓小平1986年的中国,改革开放伊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还保持着神秘。
在与邓小平谈话时,身经百战的华莱士面对直言直语的邓小平感到有些紧张。
他看着邓小平一根接一根的抽烟,他自己竟向邓小平索要了一根烟也抽了起来,气氛一下子缓和了许多。
华莱士问邓小平:“邓小平以后的中国会怎样,是否会回到过去的状况?”
邓小平立刻简短而有力的回答:“肯定不会”。
华莱士采访邓小平事实证明邓小平是对的,后来这次谈话也以《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为题,收录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那次采访后,华莱士也对邓小平记忆犹新。在他后来的自传《你我之间》中,他回忆到:
邓小平回答直接,思路清晰。我采访过很多国家的领导人,但邓小平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贰 | 采访江泽民
2000年8月15日,华莱士在北戴河与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那段采访则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华莱士向来以尖酸刻薄的嘴唇和那双充满怀疑的眼睛著称,让采访者们都对他恨之入骨。
他采访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时甚至针对当时的“拉链门”事件直接质问克林顿:
你是一个流氓吗?你怎么能在白宫里对一个女孩子干出那种事?
而华莱士对江泽民的这段世纪采访长达4个小时,历经88个回合。
面对这个世界上最刻薄的记者,江泽民大度的给华莱士开出了“不限时间”、“不限问题”的承诺,所以这场即兴采访连采访稿都没有递交。
华莱士采访江泽民华莱士在对江泽民的访谈中所提问题之尖锐,以至于今天我如果将这些问题打出来,文章肯定会被折叠。
但二人在唇枪舌剑之余也不乏聊聊生活琐事,访谈气氛被华莱士把控的张弛有度。
看过这场采访的人都明白,这场高水平的交锋根本就没有一方是赢家。反而是江泽民客观公正的树立了中国的形象。
华莱士问江泽民:“毛泽东喜欢游泳,邓小平喜欢游泳,是不是中国领导人都喜欢游泳,那么您呢?您也游泳吗?”
江泽民答:“我可不敢与这些前辈相提并论,但我也是喜欢游泳的,我想这是我的个人爱好,因为这有助于锻炼身体。”
在访谈中,华莱士提到江年轻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那段岁月,江泽民甚至还现场演唱了一首抗日救亡歌曲。
江泽民在采访的开头和结尾都不断释放出关于推进中美关系前进的信号,希望与美国人民交朋友,也希望两国携手共进。
华莱士的那段采访后来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节目中一刀未剪的播出,引起了国际新闻界的轰动。
时至今日,在百度词条上搜索“华莱士”,网页上依然将他与江泽民的那段访谈誉为:
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大突破,也被当成中国外宣的“成功案例”。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在两年后的2002年,江泽民应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邀请访问美国,布什总统竟然对江泽民说到:
主席先生,您在这里已经是电视明星了!请您不要和华莱士那个小人计较,他对我们都是这样的刻薄。
实际上,华莱士总共采访过8任美国总统,其实他经历过9任美国总统,那个唯一不敢接受他采访的正是小布什。
江泽民对华莱士的评价却是十分高的。
2001年,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前来述职的香港特首董建华,恰逢几个香港年轻记者向他提出一连串毫无意义的问题,江主席竟向年轻的香港记者苦口婆心的谈到:
你们要知道,美国的华莱士,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我和他谈笑风生。
你们呀,毕竟还是太年轻,太幼稚,还应该再学习一个!
叁 | 一个新闻人的自我修养
而华莱士的职业生涯远不如此,他的节目《60分钟》并不主张迎合观众口味,也没有丝毫的娱乐性,以枯燥的“硬新闻”著称。
华莱士去世时的通报,他和CBS的《60分钟》华莱士长长的采访名单里还有俄罗斯的普金、以色列的拉宾、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伊拉克的萨达姆、伊朗的巴列维和哈梅内伊、古巴的卡斯特罗……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华莱士。
华莱士采访普京他在电视上抽烟、谈笑风声,让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物们在他面前变得普通而又渺小。
作为一名记者、主持人,他大器晚成,共有过三段不幸福的婚姻。
他的王牌节目《60分钟》在开播时收视率常常垫底,在事业的低谷中,华莱士一度抑郁而想到自杀。
最后,他坚持了下来,获得过20多项的艾美奖与终身成就奖,被誉为美国电视新闻界的“教父”。
华莱士的报道从战争丑闻到商业黑幕、从种族迫害到政治阴谋,他的一生都走在新闻的最前线,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揭露着真相。
作为一个新闻人,他从不在节目中给出自己的判断,永远是站在真相后面的那个人,只是不断的把裸露的事实抛在公众的眼前。
肆 | 他的离开
2012年4月7日,迈克·华莱士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家疗养院去世,享年93岁。
这位老牌新闻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求知和求真,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之一,新闻从业者们的奉献则是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基石。
无论是柴静的《苍穹之下》还是白岩松的《中国周刊》,那无数个改变世界的新闻事件背后都是新闻人们夜以继日的付出。
迈克·华莱士,是一个在通往真相的道路上没有停下过步伐的人。
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谈笑风生的传奇,更多的是一个新闻人的责任和自我修养。
在美国,华莱士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硬新闻、真相、不屈服和咄咄逼人的提问。
作为一名节目主持人,他一直是电视行业的中坚力量,他的离开是我们的巨大损失。
——CBS总裁穆恩至华莱士的悼词
美国已故电视新闻人迈克·华莱士
网友评论
充满诱惑力的文字把这个独一无二的新闻人精彩人生中与中国相关的几段记忆慢慢展开,让我看到不一样的邓小平和江泽民,也许,我们需要另一种不一样的眼睛来看这些伟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否则,便不够公正和完全。作者的积累和学习揉入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文字风格之中,让原本可能枯燥的人文记录平添了丰富的阅读情趣与色彩,耐人寻味,也引人入胜,关键是读出很多不一样的体验,发现了更多以往所见“新闻”背后的另一种“真相”,非常棒。
这篇文章的文体风格轻松洒练,内容丰富有趣,是为人文题材之佳妙之作。是的,在通往真相的道路上只有没有停下过步伐的人,才是最有魅力的,华莱士的执着,无疑对我们如何培养职业操守和提升职业修养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或许,这也是好文章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