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64年,刘安袭父爵位,被封为准南王,建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刘安习道,为求长生不老药,招募方士数千人,其中有包括苏非在内的八个著名人物,号称“八公”。他们常常聚集在楚山(今八公山)谈仙论道,著书炼丹。据说 有一天,刘安用豆浆培育丹苗时,意外碰翻了石膏碗,石膏粉洒入了豆浆里,一锅豆浆凝结成了绵滑的豆腐。刘安虽然没有炼成丹,却在偶然中发明了豆腐。后来,豆腐的制作技法逐渐传到了民间。
豆腐古时被称为“菽乳”“黎祁” 等,各地的叫法都不一样。后来,五代的陶谷在他所著的《清典录》中说:“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到了唐、宋以后,这种据称由淮南王发明的食物就被统称为豆腐了。唐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后,便把豆腐技术传到了日本,所以日本业界-直把鉴真奉为豆腐制作的祖师爷;在宋朝,豆腐又被传入朝鲜: 19世纪初,还被传到欧洲、非洲和北美等地。豆腐成为了全球化的食品。
也说豆腐我小时候吃豆腐的几率很高,不过烹饪方式基本集中在清炒豆腐、白菜豆腐汤和土豆白菜炖豆腐等有限的几个品种里。后来读书读到南方古刹里都有以豆制品为主打的素斋,就极为神往。对于素食者来说,除了营养丰富,而且豆腐在清寡中暗含了某种精神层面的气质,古人称赞豆腐有相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大概那个年代饮食太过清淡,所以吃素只能让缺少动物油脂滋润的消化系统感觉到寡淡无味。
要说最有滋有味的豆腐,就数是豆腐脑了。在离我们小学附近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名叫“迎宾酒店”的饭店,每天有早餐供应,这里最畅销的就要数豆腐脑了。这里豆腐脑里除了放一勺金针菇木耳丁熬的卤子,上面还会撒一小撮雪白的虾皮,和一小勺炸豆子,其余的东西再记不清,但是各样一点儿配起来,加上一勺碧绿的韭菜花收尾,就一张旋烙的大饼,或是一根澄黄蓬松的油条。因为每次都要排很久的队,爸爸隔很久才带我来一次,现在依稀记得从自行车后衣架跳下来先冲去排队的兴奋感受,光是跟着长长的队伍慢慢靠近取餐处就已经感觉幸福满满了。
最著名的豆腐菜麻婆豆腐我是成年后才吃到的,各种店家吃过多次,包括四川成都在内,都没有吃出特别的感觉。反而是那年去贵州凯里旅游吃的一次,让我记忆犹新。和欣中午下了客车,一打听才知道要去千户苗寨不是坐私家车就是跟团去,那年还没有网约车,一时居然没有了方向。突然想起一个朋友曾说过在凯里工作,没想那么多当即打了电话去求助,非常不巧的是人家在两个月前换岗到了海南。挂了电话无比沮丧之际,正打算先安顿个住处,突然接到朋友的电话,说他已经拜托这里的一个朋友送我们去苗寨。不多时,那个绕了八道湾的朋友到客车站把我们接回了他的汽修厂。朋友的媳妇一听我们还没有吃饭,说快三点的光景附近是没有营业的饭店的,不容分说炒了一搪瓷饭盆的麻婆豆腐端上来,豆腐是普通的北豆腐,没有肉末,就汪着一圈棕红色的郫县豆瓣酱的辣油和油绿的青蒜苗,在雪白细嫩的豆腐上、点缀着棕红色的牛肉末和油绿的青蒜苗,外围一圈透亮的红油,味道极佳。不消片刻,已经下了半碗白饭。女主人看我吃的尽兴也很欢喜,满脸堆笑的又去加了一个类似番茄炒蛋的菜,但是在麻婆豆腐的鲜麻香辣刺激下,已经记忆全无。
也说豆腐豆腐是最平常不过的食物,但加上岁月的味道,增添了这种庶民美食的人情滋味。关于豆腐故事的点滴,存在过往的一闪念间 由远而近,又渐渐远去,像一切美好的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