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616950/f69204d0678f804e.jpg)
阳荣七八岁的时候来到了我们村。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一个头戴草帽,扁担挑着行李的瘦小中年汉子,被村支书领着,来到了村子的牛棚边的窝棚里。一群孩子,老人和妇女簇拥着叽叽喳喳地边看热闹边议论纷纷。
相传汉子就是当年远近闻名的神枪手聂明远。他因为“反党”被打成牛鬼蛇神遣送原籍劳动改造来了。
他的故事和人生经历充满了诡异的色彩,是我们这里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人说聂明远小时候一出生,就有人看见一条白龙从他家屋顶一跃而过直窜进云霄里去了。还有人说,那天傍晚的晚霞绚丽多彩,都如五彩的孔雀在后山翩翩起舞,霞光漫天。那都是吉兆啊,说明龙树村有贵人降生了。
除了聂明远,还能有谁?那几天,只有聂家有男婴出生。聂家又是当地有鼻子有眼的大户人家,人家富贵逼人,出个有名头的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大伙儿都很兴奋。
聂家也是知书达理的好人家,听说了大伙儿的吉言后,请来县城里的戏班子,连唱三天大戏,引得远近村子的父老乡亲都前来观看,好不热闹。那三天可比过大年喜庆多了,一直到现在,还被老人们说起呢。
这聂明远五岁进了学堂,书也读得了得。先生布置的内容总被他超前完成。
先生是晚清末年的老秀才秦先生。他说,教了大半生书,还没有见过如此好学的孩子呢。老先生每每捋着山羊胡子,眼神透着满满的溢美之情,也引得村里人啧啧的赞美之声。都说聂家恐怕又要出一位响当当的大人物了,这孩子看似不凡啊。
十一二岁的时候,聂明远被家人送去遥远的北平读书。他的父亲聂承荫正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呢,他跟母亲一直在乡下老屋里住着。
有钱人脑子好使。他们对孩子的培养自有一番道理。聂明远在乡下读《四书》《五经》打下了牢靠的古文功底,然后去北京城接受洋学堂的现代教育,最后中西合璧,在学业上取得了前辈都未曾达到的高度。人们传说他前途无量,家里还要送他出国深造,日后定能凤舞九天,成为安邦定国的良才。
轰隆隆……
抗日的烽火燃遍了半个中国。身上还淌着华夏热血的儿女,目睹自己的同胞在日本人的铁蹄之下被蹂躏践踏,没有人能坐得住了。
聂明远弃笔从戎了。等他父亲知道,他已经和一帮年轻人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闯过敌人重重关卡奔赴了抗日的最前线。
消息传到家乡,家乡父老相亲无不欣喜若狂,老人们夸他:“有血性啊,不愧是将门虎子啊!”
再后来,他的消息越来越少了。又过了两年,有人说他被日本人抓了,五花大绑地游街呢。还有人说,他被日本人杀害了,大家禁不住为他掬一把热泪,多好的孩子啊,多让人心疼的孩子啊,就这么没有了,怎么不让人扼腕叹息呢。
又过了两年,突然有在外面闯荡回乡的村民带回消息说,有人在外面看见了聂明远。他已经是八路军南方局的大官了,在长江一带可有名气了。他带领的岭南游击队,打得小日本闻风丧胆。他能手持双枪,百步穿杨,百发百中。他已经是长江一带的传奇人物了。整个村子又沸腾了,比中了大彩还令人兴奋。毕竟是自己村里出去的英雄人物啊,大伙儿能不开心吗?
聂明远的父亲已经归西了。他的母亲是他父亲包办婚姻的妻子,一直不受他父亲的待见,他父亲在北京城又纳望春班的当家花旦小凤仙为妾。可怜的女人一生在乡下伺候公婆,操持一大家子的生活。不过却赢得了乡里人的尊敬。
村里人一提起聂明远的母亲“醇夫人”,没有不赞不绝口的。“醇夫人”娘家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酿酒世家,她家酿造的“一品红”玉溪米酒是享誉云南的酒中上品。
当地人家不论逢到红白喜事还是升迁应和迎来送往都少不了要用“一品红”待客庆祝,他们这里的“无酒不成席”里的酒指的就是“醇夫人”家酿造的“一品红”米酒。
“醇夫人”嫁到聂家后,又把这一祖传酿酒技艺带来夫家,聂家的米酒在当地也成了供不应求的奇货。“醇夫人”的名头就是当地村民封给聂明远母亲的爱称。
聂明远的母亲是具有大家规范的大户人家的媳妇。公婆老去后,她一人撑起三十多口的门户,侍奉公婆,教导子孙,兴办书塾,接济穷困,在玉溪乡下的口碑是大家交口称赞的。
网友评论
这种题材的小说,我认为首先要尊重历史,其次才是娱乐,然后才去沦为政治工具。
友加油!👊😄
期待下文!👊😄
天马行空,非常想家。完全进入创作场景了。
只是,收着点,别跑得太远。
故事引人,则重换移更好!
阳荣有戏!他爹有戏。
期待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