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共有两位因相貌俊美,打仗时不得不带面具的大将。一位是兰陵王,一位就是狄青。时代不同的他们,却又相同的境遇,就如同在反复轮回当中,历史在从现一次,可悲的是他们的结局没有在从现的过程中扭转过来,最终还是含恨而死。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狄青最著名战役:夜袭昆仑关
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
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皇佑四年四月,侬智高起兵反宋,进破邕州,旋率7000(一说5000)兵顺郁江(今广西境)东下,连破9州,直抵广州。攻城受挫后,撤围退走。
回师途中,又破昭(今广西平乐)、宾(今广西宾阳)等州,退据邕州(今广西南宁),击杀宋将、知州等官吏数十人。
是年六月至八月,宋廷先后遣广南西路钤辖陈署,广南东西路安抚使杨畋、广西经略安抚使余靖,荆湖南路、江南西路安抚使孙沔等率军进击,均无建树,一时岭南震动,宋廷深以为忧。
九月,枢密副使狄青自请出战。他针对侬军多执长枪的作战特点与宋军失利的原因,制定了以骑制步的方略。十月初,狄青被命为宣徽南院使,荆湖南北路宣抚使,率鄜延、环庆;泾原路蕃落、广锐军1.5万步骑启行。
次年正月初,进抵宾州(今广西宾阳),与孙沔、余靖等会师,合军3.1万。时岭南诸军兵疲意沮,纪律松驰,有令不行。狄青未至前,传令诸军占据要地,勿擅自出战。
陈署恐狄青独得战功,违令率8000步卒轻出,因军纪涣散。将无威令,兵败金城驿(今广西南宁东北),丧师2000余。
狄青整饬军纪,严申军律,数陈署败军之罪,将其与所属将校32人处斩。诸将相顾失色,全军肃然,令行禁止。
旋声言休兵,令诸军备10日粮,借上元节,张灯3日,分宴将佐军校,佯作按兵不动。侬军侦探不知狄青兵谋,返报宋军不会即进。侬智高部将建议扼守昆仑关俟宋军粮尽兵疲而击。
侬智高轻敌,未加戒备。
十六日夜半,狄青称疾退席,乘风雨夜暗,出其不意,率轻骑倍道潜出,袭取昆仑关,于归仁铺(今广西南宁东北)列阵。
黎明,军侯来报,诸将方知狄青已经出关,孙沔、余靖遂引军急进。侬智高见险关已失,倾数万众布阵迎战。
狄青依侬军阵势,令右班殿直张玉为先锋,如京副使贾逵、西京左藏库副使孙节分别率左、右军,孙沔、余靖率中军,自率精骑隐蔽于阵侧后。
初战,侬军气势甚锐,频频猛攻,孙节力战而死,宋军稍退。贾逵见侬军蜂拥而至,引军占据高地,麾众自上而下冲击,断侬军陈为二。
是时,鼓声大振,狄青手持白旗,挥旗从两翼杀出。两路骑兵互相穿插,忽左忽右,不时变换冲击方向。侬军犹疑,不知所为,阵势大乱,纷纷逃遁,退回邕州。
宋军追杀50余里,杀其弟侬建中、侍郎黄师宓及士卒2200余人,俘500余人。是夜,宋军兵临城下,虚张声势,鼓噪大呼,侬智高以为宋军欲将攻城,纵火焚城。逃往大理(今属云南),广南平。
看一下别人怎么评价面具后的狄青:
黄道周:“狄青为将,战功纷纷。带铜面具,所向吸魂。朝野名重,面涅犹存。帝命药去,请留劝军。侬智高反,众败昆仑。青怒尽斩,突出关门。贼出不意,大败而奔。高死未确,不敢妄闻。智高一叛,青已早论。破之亦易,何假于人。贼平之后,方服其神。”
可见狄青确实是带着面具上战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