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466964/cca371118451f89c.jpg)
作者:宝应陈林
来源:小陈语林
经过多次实证,我们确实发现每一个孩子在读文本时,都会有自己的关注点。比如最近一次,有人将《“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放在微信群中,然后请群友来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我们也同样发现成人阅读文本也有不同的取向:有的关注“哪里有卑鄙的利己主义,哪里就有悲壮的舍己救人”;有的关注船长的声音就像上帝的声音一样;有的则关注船长乱糟糟的场面……而且他们也都讲出了自己的理由。是的,有关注,必定能讲出理由。如果不给读者谈自己的关注,也不给说理由,非要接受一个可能自己不太愿意接受的观点,甚至还一定要抱着“学”的态度虔诚地接受,这会让我们的语文课使孩子们觉得其实并没有什么意思。
那么,这样一来,老师备课的难度是不是变大了呢?老师是不是需要将孩子们有可能关注的地方都要注意到呢?因为老师要应对啊,要引导啊,要提升啊!哦,我倒是没觉得有多难。
NO.1孩子自说自话,教师诚恳认同
当孩子进入文本细读状态时,他自然会对感兴趣的地方发生研究的行为,无论如何,他所说的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只要不涉及到价值判断违背人伦规则的情况,教师大可以诚恳认同。认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表示认可,也就是说你认为孩子说的是有道理的;还有一种是提问,也就是当自己不明白孩子说的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发问的方式弄明白。我想,这样语文课堂上的交往就有了一种完全平等的感觉了。老师既可以是先知者,也可以是后知者,当然也可以是无知者。也就是,当孩子真的无法让老师明白的时候,老师除了求助其他孩子之外,也可以直接保持沉默,这不是孩子水平的问题,教师可以无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NO.2孩子乌合效应,教师及时引导
任何群体在一起都会产生一种类似于乌合之众的效应,也就是,当一个孩子对某个问题十分关注后,其他的孩子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立场,跟风关注第一个孩子关注的内容。如果总是在一个地方,或者同一个内容上花的时间太多,那么孩子们又会陷入到被动的状态。这个时候,老师就要约定,希望孩子真心说自己关注的地方。当然,当孩子们在某个层面关注了,老师也可以让孩子把目光转移到另一个层面。比如,孩子们通常会喜欢在文本内容上多投入精力研究,而在语言上则可能关注欠缺,老师当然可以进行引导的。这个时候,老师就像一头领头羊似的。
NO.3孩子讨论完毕,教师提问深入
当然,孩子与孩子之间交流,其深入程度往往也是有限的,文本细读也不是全部由孩子完成课堂教学。即使孩子与老师的交流,有时候也不会很深入。其实,只有老师抛一两块红烧肉,课堂才会更加香。这红烧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一个好问题,让孩子探究;一种就是讲一个知识,让孩子好奇。比如,刚才提到的文本《“诺曼底”号遇难》,老师就抛出了一个“船长为什么要跟船一起沉入海底呢?”这块“红烧肉”,事实证明,孩子完全有能力发生较好的猜想——他们甚至猜到了这可能是西方航海的一种特有的风俗,其实,每一种猜想都是十分宝贵的。而老师还抛出了第二块红烧肉,老师讲解了西方与东方的文化异同。这让孩子陷入了思考。
NO.4全体讨论完毕,师生反馈效果
很多课堂结束后,也就结束了,其实课堂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往往被忽视,那就是反馈,或者总结梳理。这实际上是一个巩固知识的过程。或者这个环节可以用老师事先根据课程标准,编制一两个习题,让孩子当堂完成,并且进行反馈,这对课堂学习,无疑是十分有好处的。我有时候甚至想建议,这个必须硬性地规定到每一个课堂当中去。
当然,在以上基础上,语文教师还有范读、范写以及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这些事情可以做。但,我以为,只要是一个称职的教师,这些要求应该并不是很难的,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做到,那是因为我们缺少两个字: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