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古今多少事, 笑看天下人。
现在,开始讲故事 :
琅琊令之对酒当歌 l 我有故事,里面有酒第一个故事 -曹操vs荀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截选
那一年,曹操36岁,荀彧29。
初见面时,曹操尚在颠沛流离、四处游荡,虽曾多次为官,又起兵讨伐董卓,却屡屡劳而无功,后不得不靠当时如日中天的袁绍推荐,才当上一个小小的郡长。
而荀彧是名士荀子之后,祖父、父亲均身居高职,自小时便才名远扬,少年时即被称作"王佐之才"、被袁绍奉为上宾,荀彧却独具慧眼,转投曹操,曹操初见荀彧,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连声道 : 吾之子房也 !
从此便是20年的同生共死、休戚与共。
荀彧智计无双,谋略通达,为曹操拟定了神来之笔一般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以及"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大政方针,对外,屡献奇谋,助曹操平定吕布叛乱、保全兖州三城,扼袁绍于官渡,对内,举贤任能,先后推荐钟繇、荀攸、郭嘉等当世良才,共同为曹操效力尽忠。
就这样,20年的尽心竭力、攘外安内,逐渐奠定曹操北方雄主地位。
既曾共患难,那便同富贵,可好?
好,当然好……可是,说好的共同匡扶汉室呢?说好的共为大汉忠良之臣呢?是从什么时候,"奉天子以令不臣"变成了"胁天子以令诸候",从什么时候,你开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直至要加封九锡、封号魏王呢?
时势造英雄,东汉气数己尽,你如此聪明睿智,就真的看不出来吗?人人都可以骂我一声"曹贼",人人都可以说我"明为汉相、实为汉贼",可是你,你是我最信任依赖的人,为什么到最后,你还是口口声声说,你忠于的,只是汉室,愿意扶助的,也只是汉朝天子。不是我。
原来,我们都太过于聪明,算尽天下,洞彻人心,却唯独看不清自己,算错了对方。我忘了你原本就是汉臣,你忘了我生来便是枭雄。
公元212年,曹操送给荀彧一只空的食盒,荀彧随即自杀。荀彧死后,曹操痛哭流涕。
曹操终生未称帝,有人说,是因为他忘不了荀彧那双忧郁的眼睛。
烈士暮年,壮心不己。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诗句截选琅琊令之对酒当歌 l 我有故事,里面有酒
第二个故事 - 李白、王维、杜甫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李白《将进酒》节选
彼时,正是大唐盛世。
彼时,正是风华正茂。
李白,杜甫,王维等等,撑起中华诗坛大半江山的人物,相聚在大唐长安。
王维首当其冲,一首红豆生南国,名动京城,所结交往来者,俱为达官显贵、名士鸿儒,李白就更生猛,诗才放旷,直达天听,御前奉旨泼墨时,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杜甫虽不及二人,但也开始崭露头角。
还有王昌龄、贺知章、高适、岑参、张九龄……都是神采飞扬、风流潇洒,都是才高八斗、疏朗旷达,一时间,大唐的朋友圈里,刷屏点赞,热闹非凡,青春作伴,白歌纵酒,诗坛大放异彩,官场各有建树。
这世上,哪有什么生活的苟且,我们就是诗和远方。
兰陵美酒郁金香, 相逢意气为君饮。
劝君更尽一杯酒,但愿长醉不复醒 !
--- 选自李白、王维四首诗句
若真可长醉不醒,该有多好?
安史之乱来了。
叛军攻入长安,玄宗出逃,天下大乱,太子李亨即位为肃宗,另一子永王李璘也以平叛为名,试图拥兵割据。
机缘巧合下,杜甫投奔了肃宗,封了个不大不小的官---左拾遗。
王维很倒霉,被叛军抓到,幸好名气很大,叛军不仅没杀他,还劝他投降,并许与官职。好吧,暂且苟且偷生,他便在叛军里安顿下来,并接受职务。
李白当时正在庐山看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呢,而庐山,正在永王李璘地盘上。李璘遂派人招募李白入伙,共创大业 : 啦啦啦,古来征战能几回,啦啦啦,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就这样,李白脑子一热,加入永王旗下。
很快,安史之乱平息,唐肃宗坐稳了江山。
杜甫一直跟随肃宗,这宝算暂时押对了。
王维被从叛军中抓回,正待受死,急中生智,向肃宗展示了在叛军营中写的两首旧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表明自己加入叛军,实属被逼无奈,且一直是身在叛军心在唐。由此逃过一难,有惊无险。
李白所投靠的永王李璘,很快就被肃宗剿灭,作为叛党重臣的大诗人李白,被押入大牢,受尽折磨,最后在朋友和夫人的多方奔走营救下,幸免一死,被判终身流放,就此飘零。
公元761年、762年,王维、李白相继离世。
只剩杜甫。
晚年的某个秋天,杜甫已两鬓斑白,独自一人,拄拐登高,遥望天边,渐渐地,这一生的际遇起伏,那些老朋友们的音容笑貌,一一浮现在眼前,他不禁悲从中来,老泪纵横 :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琅琊令之对酒当歌 l 我有故事,里面有酒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节选
第三个故事 -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这阕词所写,应该是李清照最幸福的少女时代吧?傍晚,喝了几杯,沉沉醉去,划着小船,找不见来时的路,不小心划到荷花塘的深处---将栖息在此的水鸟,惊得乱飞。
娇憨妩媚,无忧无虑,跃然纸上。
她本是官宦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用现代时髦的叫法,就是官二代,白富美。
18岁,顺理成章,嫁给同为官二代的高富帅赵明诚。
门当户对,衣食无忧,恩爱无双,琴瑟和鸣。更难得的是:小两口还有一项共同的高雅爱好---收藏金石、古董、字画。
岁月静好,生活如诗。
可惜,颇具戏剧性的是,虽然是儿女亲家,但朝堂之上,李爸爸和赵爸爸后来却分属不同阵营,且斗争极为激烈,你死我活。而且朝廷法令,落败一方,通常须举家流放,包括已婚子女。
所以,当赵爸爸一方胜,李清照便只能挥泪作别夫君,一步一回头地随自己爹离开京城,反之亦然。
几次三番之后,当再次轮到赵爸爸一方惨输、赵明诚流放时,李清照毅然决定,跟着夫君一道流放,从此再不分开。
相依相守18年。靖康年,金兵来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北方战乱,只得逃亡。
44岁那年,赵明诚先南下奔丧,兵荒马乱中失了联系,李清照面对自己和丈夫多年收藏的金石字画,挑了又拣,最后依然装了满满的15车,然后独自押车,一路逃亡,九死一生,手无缚鸡之力的她,竟然奇迹般,把这些无价之宝,运送到了江宁,并终于与丈夫再次团聚。
好景不长,两年后,赵明诚奉诏赴职,病死途中。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李清照《蝶恋花》
风雨飘零,独对战乱,重病缠身,奄奄一息。不死,因为还要继续编完那本夫妻合著的《金石录》。
这时,张汝舟出现了,为她疗伤治病,嘘寒问暖,百般追求。
余生毕竟还长,思前想后,她决定再嫁。
但很快,她便发现情况不太对劲 : 张汝舟虽为进士出身,却其实粗鄙不堪,娶她,一是为她才女之名,二竟是为财:她毕生收藏的金石书画,虽失散不少,但所余者价值依然不菲。
她不傻,识破张汝舟用心之后,她便对其严加防范。
张汝舟见心思败露,气极败坏,便开始恶言相向,污辱虐待,甚至大打出手,拳脚齐下。
李清照多年颠沛流离,本已体弱多病,现在更是命悬一线。
要么以泪洗面,忍辱待毙,要么枕戈待旦,奋力反击。
她虽是以婉约派著称,但别忘了,她也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铿锵有力、豪气冲天的句子。所以,她选择反击。
默默地忍耐,冷静地找寻机会,终于被她发现了,张汝舟多年前的一个bug : 考试作弊。
考试作弊看起来不是什么大罪,但张考的可是进士,进士作弊,那是欺君,天大的罪。
但宋朝律令,丈夫犯法,妻子即使告发也需连坐,要受两三年牢狱之灾。
要么被打死,要么去坐牢,两害相权取其轻,她没有犹豫。
张汝舟剥官去职,千里流放,卒于途中。
李清照锒铛入狱,但仅一周后,即被释放,并非因告发有功,而是因才名远扬,朝中有高官力保。
好吧,她回家,继续编写《金石录》,这本书和她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一起,流芳百世。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我有故事,里面有酒。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作者其他琅琊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