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呱呱鸟
![](https://img.haomeiwen.com/i9264917/d7870f3055857d01.jpg)
有轨电车也叫“铛铛车”,一开起来就会铛铛地响,让行人赶紧避让,因为它只能在固定轨道上行驶,所以,避让起来比较方便。
有轨电车行驶的速度比较慢,有司机控制,随时停车,所以在城市中使用还是可以的。
有轨电车是老城市的标志图片,其古老的程度可以追溯到1879年,德国工程师在柏林的博览会上,推出用电力系统在轨道上行驶的车辆。
西方国家的有轨电车,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就像是现在的城市地铁,如果没有这个玩意,市长出门都不好意思和别的市长打招呼。
中国最早出现的有轨电车是在1899年,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帮助中国清朝,在都城北京修建,从马家堡火车站下车之后,就可以坐上有轨电车到达永定门进入北京城区。
义和团的时候,把这条洋人修建的线路摧毁,1924年,又修了一条从前门到西直门的线路,这条有轨电车的寿命比较长,一直活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
为了旅游观光需要,2008年,北京前门路段的有轨电车再次恢复,只是一段很短的距离,从前门的北口到前门的南口。
这段有轨电车与历史上的不同,没有修旧如旧,虽然车辆的上面仿造了触电弓,但其实是假的,没有回路,还是普通汽车的电机来运行。
最早的有轨电车靠两条地面轨道,构成电力回路是有风险的,后来把火线架设在天空,把铁轨作为回路。
铁轨的载重量大,这是从火车的思路延展过来的,其实,在城市里面没有必要搞这么大载重的车辆。
人没有多大重量,不栽货物就不需要,铁轨修建的成本也比较高,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铁轨就感觉碍事了。
中国上海从1914年,就开始建设无轨道的电车,而北京直到解放以后,从1957年开始,才有两条“大辫子”的无轨电车。
这两条“大辫子”就是构成火线和地线的回路,用弹簧支撑的集电杆,架在空中的两条平行电线上。
无轨电车比有轨的强多了,地上没有铁轨,地面就变得平整,还可以有一定的行驶自由度,对交通的干扰小。
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智轨电车,这种电动车辆既没有下面的铁轨,也没有上面的两条“大辫子”。
用车上的摄像探测系统实现自动驾驶,按照虚拟的轨道前进,电力供应采用蓄电池,清洁无污染。
车辆可以多节连接,跟城市轻轨似的,技术上采用了多轴转向系统,拐弯性能比较好,在虚拟的轨道上行驶,便于行人避让。
在道路中间绿化隔离带行驶就更好了,可以构建城市交通的快速通道,在高峰期保障上下班的通勤顺畅。
各个城市都希望发展地下交通,地铁的造价太贵了,运营成本又大,所以一般城市如果造地铁,就会发生持续性的亏损。
各种交通方式都各有利弊,需要结合起来分析和考虑,没有必要一刀切,不要赶时髦,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公共交通。
城区外使用轻轨的方式证明是一个好方法,进入城市之后可以用高架的方式进行,避免和地面其它车辆的交叉。
城市的有轨和无轨电车,以及现在的智轨电车都是可以发展的,直接送配电的系统有好处,因为截止到现在,蓄电池技术还没有过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