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等待

作者: 拾荒旅者 | 来源:发表于2022-12-26 14:56 被阅读0次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7期等待专题活动,文责自负。

    2014年,张国立执导了一部叫作《原乡》的电视剧。片中讲述了一位名叫洪根生的原国民党老兵的故事。影片的大概内容是,原本是江西婺源一位普通农民的洪根生。当年被国民党抓壮丁当了兵,而被迫去了台湾。去了台湾以后,日夜盼望回家的他,历经曲折,终于在八十年代末,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这个故事是当年许多台湾老兵们大半辈子经历的真实写照。但并非人人都像洪根生那样幸运。许多人一辈子没有再回到家乡,有的回过几次大陆,终究没能叶落归根,最后还是客死他乡。

    我的三外公就是这样的情况。

    外公兄弟之间感情很好,这位三外公是外公的堂弟,外公在家族内排行第二,他排第三。所以我们叫他三外公。

    他是一名军医,解放前夕一家人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外公一直深深惦记着他这位漂泊异乡的堂弟,而身在异乡的三外公,也时时刻刻地惦记着家乡和亲人。

    外公在1987年去世,终究没有和他这位堂弟见上一面。三外公也在台湾当局80年代末台海开放后终于回到了阔别四十余年的家乡。异乡的游子回到家乡,其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是故乡的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浓浓的喜悦之下,总有着淡淡的伤感。这次的归乡,匆匆而归,和亲朋好友相聚见面后,匆匆而别。

    三外公的第二次回乡,是在外婆过世的那一年。就在那一次,我相信了亲人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因为那次的三外公,已有老年痴呆的症状,但据他说那几天总感到心里有个声音在催他回来。可惜的是,终究和他的二嫂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但总得以送他的二嫂最后一程。这次回来,他提出要叶落归根的想法,可是遭到他的子女反对,终究未能实现。

    对中国人来说,故乡之所以值得留恋,值得热爱,是因为故乡充满着成长的记忆和温暖。尤其是对于外公这一辈二十世纪初出生的人来说,他们从小蒙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对根在故乡,人老以后要落叶归根这一点尤为执念。后来三外公过世后,被安葬在台湾。尽管他思乡情切,终究没有实现叶落归根的愿望,于他而言实在是无尽的遗憾。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家乡在那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金门岛发生过一起著名的“逃兵事件”。

    事件的主人公本来是福建厦门一个渔民家的儿子,他的妈妈一直患有严重的肺病,需要儿子打鱼来养家糊口给她治病。国民党在逃往台湾时强征他的船过海登岛,枪口之下无奈只能从命,可谁知等船靠岸后他又被强迫在金门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当兵。从此以后,他和家人隔海相望,两地相思。

    有一段时间,两岸之间的通信中断。小伙子跟家里失去了联系。于是心急如焚的他,为了回家,打算趁着夜间站岗的时候偷偷游回对岸老家。

    但是他没有携带救生圈。原因是因为怕被部队发现,再加上海边长大的他对自己的水性非常自信。于是当晚,他便朝着对岸的方向拼命游去,但游到天亮时他才发现,在海水潮汐的推动下,自己又被冲回了金门岛,还不幸被部队抓个正着。

    在法庭上,面对审判官的质问,他什么都不辩解,只是说道:“我娘还在等着我回家给她治病。我想回家看我娘。如果在场的弟兄们有谁将来能够回得去,拜托一定要转告我娘,儿子对不起她。”说完他便痛哭流涕,整个法庭里寂静得只能听到他无助的哭声。

    最后他被军事法庭判处了死刑。临死之前,他向行刑的人提了一个要求:“埋我的时候,别忘了让我朝着大陆的方向,我的家在那儿。”

    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生死离别,这样的故事让人抑制不住悲伤泪目。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造成许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不得不独在异乡为异客。而他们的这种离别,是一辈子都在等待回家,期盼回家,因为只有故乡,才是他们最想要的去处,即便是托人把自己死后的骨灰带回大陆老家安葬。

    因为,于他们而言,故乡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即便永远回不去,也依然是永远在等待你回家的那个地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的等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un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