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遇到的问题当成一时的差错,而没有借机对机器的运转进行诊断,以便实施改进。全面、准确的诊断尽管耗时久一些,但可以重视问题的根源,避免相似错误频繁发生。
人们最常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诊断问题时,不把问题与造成问题的责任人挂钩,不探究他们失败的具体原因,就不会促进个人和机器做出改进。
为了做好诊断,要先问以下问题:
1.结果是好是坏;
2.谁对结果负责;
3.如果结果不好,是因为责任人能力不够还是机器设计有问题。
结果是好还是坏?谁对结果负责?
如果就结果的好坏和谁来负责无法达成共识的话,说明我们可能纠结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上了。
如果结果不好,是因为责任人能力不够还是机器设计有问题?
问问题的目的是得出综合判断,但要得出综合性结论,你还需要检查一下机器的运转情况。
机器应该如何运转?
我们应该知道谁要对哪些事负责,以及原则的相应规定是什么。如果陷入对程序细节的过度梳理,忘记在机器层面去考虑问题,即谁负责做什么,就有必要勾勒出路线图,每句话都与某个具体的人联系起来,不能陷入太多的细节。
机器是在以理想状态运转吗?
如果答案为否,究竟是哪些地方运转不正常?出了什么故障?
机器本应如何运转,路线图可能会有两个步骤:1)及时完成任务;2)若无法完成则向上提交。
所以明确以上两个步骤:1)他及时完成任务了吗?是或否,如果为否,2)他向上级提交了吗?是或否。
这样应该就简单了。一方陷入对其作为的细节描述不能自拔时,这个就很管用。你有责任引导对话,得出准确、清晰的综合讨论。
为什么事情没有朝预期的方向发展?
判断相关责任人是否胜任,或者是否属于设计方面的问题。
1)尽量用五步流程来梳理案例。
2)每个案例都需要清楚地归纳成一个或几个关键因素。
3)如果关键因素下次不出现,能否避免不好的结果,确保结果与原因有逻辑地联系起来。
4)如果问题的根源在于设计缺陷,追问谁对设计缺陷承担责任,是否有能力改进设计。
问题的根源是否带有规律性?
是或否。每个问题都可能属于一时差错,也可能是某些病根反复发作的结果,你需要确定是哪一种。
在此情况下,员工或机器如何改进?
确保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短期方案,也要确定长期解决方案的步骤:
1)是否有些职责需要分配或进一步澄清?
2)是否需要重新对机器进行设计?
3)是否对某些员工的岗位匹配度重新评估?
如果你已经有以下结论:
1)问题带有一定规律性;
2)责任人未能符合工作要求;
3)原因在于责任人能力有所缺失,非培训不够。
那么责任人能力不够,需要调离岗位。
a.问自己:还有人能以别的方式完成这个工作吗?
经常听到人们抱怨某个结果,而不是去了解导致该结果的机器是否有问题。此类多来自那些看问题总爱看负面不看正面的人,他们不了解责任人在做决定时是如何权衡利弊的。
b.找出五步流程中的哪一步出了问题。
是因为缺乏培训?还是能力不行?如果能确定缺失的是哪一种,那么你就朝着诊断方向前进了一步。
c.找出哪些原则被违反了。
d.避免“事后诸葛亮”。
评价过去一项决策的好坏,不要根据现在新得知的情况,而要根据决策时能够合理了解的情况。
e.不要把某人所处环境的优劣与其应对方法的优劣混为一谈。
f.要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别人不知道怎么做,并不意味这你就能知道怎么做。
挑毛病是一回事,而给出诊断意见和有水平的解决方案是另一回事。
在检测某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时,要看:
1)能够逻辑清晰地表达出如何处理相关问题;
2)曾经在过去成功解决过类似问题。
g.问题的根源不是一次行动而是一个原因。
解释问题的根源用形容词而不是动词,所以多问“为什么”来寻求问题的本质原因。
大部分事情做成或没做成的原因是有人决定按某种方式做或者不做,因此多数问题的根源可以追究到行事具有特定规律的具体人身上。
当然可信度高的人也会出错。你必须准确诊断一个人的错误,如同准确诊断机器某个部件故障一样。人们通常会故意把局面搅乱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要保持警惕。
h.为了分清楚哪些是人手不足的问题,哪些是能力不够的问题,要考虑如果在特定岗位上人手充足会把工作做得如何。
i.要记住管理者通常出于以下5个原因或者更多,而失败或未能达成目标。
1)离问题太远。
2)辨别低素质、低质量方面能力欠缺。
3)已经感受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他们对问题已经习惯了。
4)对工作太自负或自我意识过强,不愿意承认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
5)对承认失败的不利后果感到害怕。
通过持续诊断来保持综合判断的与时俱进
在严重负面情况发生时需要深入分析,否则无法了解其属于什么性质的症状。是有所改善了,还是变得更加严重了。
诊断应当有成果
诊断结果应形成对问题根源的理论解释,并明确还应搜集哪些信息来发现更多线索。最好是能直接形成解决问题的计划或设计方案。
a.如果让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使用如下的“深挖”技巧,对出现问题的部门或下级部门形成一个基于二八法则的印象
深挖是指深入了解一个部门或领域的问题根源,进而制订计划使其改进。
深挖不同于诊断,是一种广泛了解、深入探究的方式。它的作用不在于揭示每个问题的原因,而是要揭示80%不良后果的20%左右的问题。
第一步:列举问题。
快速列出核心问题。要很具体,这是有效找出解决方案的唯一方式。
第二步:找出问题的根源。
要找出导致问题的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1)不清楚谁是责任人;
2)责任人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
必须分清楚哪些是近似原因,哪些是本质原因。近似原因是导致问题发生的理由或行为。当你开始描述这些理由或行为背后的因素时,你就越来越接近本质原因了。
比如:你可能需要解雇某些人,换上一些更有能力的人,否则就是在让目前这些人从事他们不愿意干的工作。每个人的目标必须是得出最佳的答案,而不是让更多人开心的答案。
第三步:制订计划。
不受团队的影响,要制订直指问题根源的行动计划。
在制订计划时,要反复掂量各种情形,从成本和风险角度权衡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计划中要包括具体任务、成果、责任人、跟踪考核指标、时间表。
要让关键员工全面参与讨论计划。计划不一定要征得每个人同意,但责任人和其他关键员工必须对计划达成共识。
第四步:执行计划。
执行经各方同意的计划,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跟踪计划的进展。要让员工对成功,及时完成任务负有责任,并予以公开。可根据现实需要对计划做必要的调整。
诊断是实现进步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如果你和同事秉持开放心态进行高质量的互动,你们不仅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还会更好地了解对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