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成长励志文学
读王小波《跳出手掌心》——永不可及的数学思维

读王小波《跳出手掌心》——永不可及的数学思维

作者: 罪愛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11:06 被阅读63次

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朋友一定知道,在《行测》考试中有一类题型叫做“数量关系”。这种题呢,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会了不难,难了不会”。什么鸡兔同笼问题啦,行程问题啦,顺流逆流问题啦,儿子妈妈爷爷奶奶年龄问题啦不胜枚举。

有一天,对于一道相遇和追及问题让我憋的是面红耳赤。坐在我斜对面的大姐一直用眼角瞟我,最后实在是挺不住了,轻声问我,“需要手纸吗?”

手纸自然是不需要的,纯生理上的痛苦远远抵不过思维上的添堵。只能求助我的学霸朋友。

消息发过去之后,人家直接告诉我答案了。而且附带一句“这不就是中学算数题吗?”公式一列,数字代入,结果显而易见。登时看得我是哑口无言,只想把膝盖送出去。

从小我就是一个学渣,别说数学了,我干脆对上学这件事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期末考试数学成绩差。当父母质问我时,我会反问“这玩应学了有啥用?”

读王小波《跳出手掌心》——永不可及的数学思维

王小波先生再次为我进行了解答。这篇收入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名为《跳出手掌心》的文章发表在1994年第6期《东方》杂志上。想当年,我才5岁,如果那个时候我就能读懂王小波的文字,说不定我还能和他成为校友。

扯远了,咱回到主题上来。在文章中他说在自己上大学时,有一次数学教授在课堂上讲道:“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辈子都用不到,但是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

暂且不说这位教授的数学专业知识有多么强大,咱就说这胸襟之高远,是我们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园丁身上看不到的。倘若我的小学数学老师在第一堂课就对我说了这些话,想必不仅仅是数学领域,起码对待学习这件事的态度上,也会为我打下一个牢固的根基。

我们看到,现在无论是老师也好,领导也罢。在自己的圈子里总是一副权威的样子。表示自己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是大拿,是不可置疑的。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本科学历老师在研究生学历老师面前可能就不会觉得自己多么权威,研究生学历老师在博士学历老师面前或多或少的也得低调点儿。博士生学历老师遇到博士生导师时可能也得有点儿顾忌。领导关系同样如此,只不过变成了科员、科长、处长之间的关系。

我说这个的意义在于,站在公理、定理、这种毋庸置疑的真理面前,表达方式方法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受众的理解甚至是对未来的看法。

读王小波《跳出手掌心》——永不可及的数学思维

回想我求学生涯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师,最低级的老师会告诉我说这个东西你就背下来,记住,没毛病。好一点的老师会告诉我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据说再好一点的老师像我学霸朋友所在的学校那种,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和竞赛,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基于各种公式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但是我认为这都不是最好的,在我看来,最好的是在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告诉我学这东西有没有用。如果是没有用,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哪怕你只说这东西是“好的”,我也会欣然接受。

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听到,“让你干啥就干啥”,“告诉你这么做就这么做”。说句心里话,这中感觉有点似曾相识。当然了,这种似曾相识不是发生在现代生活当中,而是来源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某段特殊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

朋友问我,还记得这个公式不?还记得那个公式不?说句心里话我是两眼一抹黑。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我的脑袋里就是互不相干,在人家脑袋里就是思路清晰。在感叹自己智商堪忧的同时,我也不禁想说“全国上下各个城市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啊!要是说到“教育资源”,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王小波《跳出手掌心》——永不可及的数学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bw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