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史札记与经典解读想法读书
《庄子》心解(德充符) - 草稿

《庄子》心解(德充符) - 草稿

作者: 沉醉的文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18:03 被阅读76次

鲁国有个叫王骀,追随他的学生和孔子相差无几。常季问孔子说:“王骀是被砍掉脚的人,追随他的鲁国学生和追随先生您的学生,各占一半,他不教学生政教礼乐,也不议论是非善恶,但学生们全都空虚而来,满载而去。难道真的有不用言语的施教,能潜移默化地寓教于无形之中吗?”

孔子回答说:“他的心态已经到无知无欲的境界,既便是生死也不会影响他的心态,既便是天塌地陷也不能伤害他。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随物变迁,听任事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去干涉。”

孔子接着说:“像他这样的人不去分辨肝胆的不同,也不去分辨楚国和越国的界线,在他眼里万物都是同一的。他不知道何种声音和色彩是眼睛和鼻子想要的,因而他没有喜好,更没有欲,他只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无知无识的境域之中。他掌握自然赋予的智慧,而精神世界又不曾有过衰竭的人,他一定会进入无我忘我的境界,人们当然会紧紧追随他。”

鲁哀公句孔子问道:“卫国有个面貌十分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男人跟他相处一次,就会对他念念不忘,依依不舍,女人见到他后,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与其嫁给别人为妻,不如嫁他为妾。从没听说过他提倡什么,只是常常附和别人罢了。他没有居于统治者的地位,但能救人于危难之地,他没有聚敛大量的财物,但能让人吃饱肚子。虽然他相貌丑陋,也没有发出惊世之语,他的才智也超不出他所生活的四境,不过接触过他的人,天论是男女都很喜欢他。后来,我把他召来看了一下,果然奇丑无比,我跟他相处了一个月后,我便对他十分了解,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便把国事交与他处理,可是没过多久,他便自行离开了,自从他走了以后,我的内心就像丢了什么东西一样忧虑,好像整个鲁国就再没有人能跟我一起欢乐了,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回答说:“哀骀它不用开口讲话就得到信任,没有什么功业就得到人民的亲敬,能够使人把自己的国家大政托付给他,还怕他不肯接受,这一定是天性完美而道德高尚的人。”

乘物游心:庄子一连讲了几个虽然身体残疾,但德行圆满之人的小故事,他通过小故事来阐释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思想的残疾要比身体的残疾重要。因为,世俗社会都把功名利禄看成是最完美的东西,而庄子却要人类放弃对它们的追求,在世人眼里,视名利如粪土的人,难道不是思想上的残废吗?庄子要人类放弃对名利和物欲的追求,首先就应该让他们成为思想上的残疾者,然后去掉他们的分辨之心,回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如此,才能让他们回到真实而自然的状态。王骀用不言之教来化解人的分辨之心,没有了分辨之心,也就没有了对名利和物欲的追求,因而一个满怀欲望的功利之徒,在他的教化下就会忘记所有的欲望和追求,就可成为一个德行充满的人。这就是空虚而来,满载而归。哀骀它能够顺应任何人的天性,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国君,都非常喜欢他,他还能顺应无为而治的理念,因此,百姓也很喜欢他。

在生活中,每个身边都不同类型的人,千万不要试着用你的想法,去改变和影响他,因为每一个的大脑中都装满了是非观念和名利欲望,你不要把你的观点强加于他,如果你真想帮助他,首先就应该忘掉帮助他的欲望,不要在他面前去宣传那些是是非非,追名逐利的事,逐渐地去淡化他对事物的分辨之心,这样会大大减少因欲望而带给他的痛苦。

鲁哀公问:“什么叫做才智完备呢?”孔子回答说:“要使心灵平和安适,通畅而不失怡悦,要快心境日夜不间断地跟随万物融会在春天般的生气里,这样便会在接触万物的过程中,产生顺应四时的感情。这就叫才智完备。”鲁哀公又问:“什么叫做德不外露呢?”孔子说:“均平是水静止时的最佳状态。它可以作用效法的标准,内心里充满蕴气而外表毫无所动。所谓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顺的最高修养。德不外露,就是指他与万物混为一体,万物自然就离不开他了。”

有一天鲁哀公把孔子的这番话告诉了闵子,说:“起初我治理国家,只要做到掌握纲纪,关心人民的生活就是最高明的了,如今我听到了得“道”之人的名言后,才觉得自己以前为取得一点政绩,而做出的决定是多么的荒唐,不但作贱自身还给国家带来无穷的灾难。”

恵子问庄子说:“人的本质是没有情欲的吗?”庄子回答说:“对,是这样。”恵子说“人没有情欲,怎么还能叫人呢?”庄子说:“大道赋于他容貌和形体,怎么不叫人呢?”惠子说:“既然叫做人,为什么会没有情欲呢?”庄子说:“我所说情欲是能够给人带来伤害的欲望,要顺其自然地补充营养。”恵子说:“不补充营养,怎么能有他的身体呢?”庄子说:“大道赋于人的容貌和形体,不要以个人的好恶来伤害自己的身心。如今你放纵你的心神,枉费你的精力,自然选择了你,而你却喋喋不休的讲什么名实之理。”

乘物游心: 对于个人而言,放弃对名利和物欲的追求,顺应自然的呼唤,就会让自己获“德”一种自然纯朴的生活。忘掉自己的名利之身,用顺应自然的方式对待万物,就会获“德”一种与物混同,与世无争的精神生命。对于国君而言,放弃仁义道德,忘记政教礼乐和严刑峻法,就会消除所有社会纷争,从而获“德”一种国泰民安的社会景象,并且会获“德”民众的真心拥戴。忘记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与民混同,就可获“德”一种真实而又自然的生活。不用再去勾心斗角,不用再你死我活,不用再担心民众会造你的反。欲望越多离“德”越远,所以,要想获“德”就必须减少自己的欲望,当你彻底摆欲望的控制时,所获之“德”也就是最充足之时。

相关文章

  • 《庄子》心解(德充符) - 草稿

    鲁国有个叫王骀,追随他的学生和孔子相差无几。常季问孔子说:“王骀是被砍掉脚的人,追随他的鲁国学生和追随先生您的学生...

  • 解庄子的德充符

    16汉本1 杨胜宇 庄子原名庄周,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他追求完美的世界,推崇自然为治,发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 #每天一张读书卡#1000/15《庄子》

    书目:《庄子·德充符》 摘要 “圣人不谋,...

  • 庄子  德充符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 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

  • 庄子.德充符下13

    庄子.德充符下心得 德充符用了五个小故事做例证,阐述“德”并非“道德”“德行”,而是一种心态。 哀骀不说话也能取信...

  • 《庄子.德充符1》

    【题解】 本篇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

  • 《庄子.德充符6》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①:“人故无情乎?” 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

  • 学习庄子(德充符)

    2019-2-23 己亥开学第一讲《庄子•德充符》 1.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

  • #每天一张读书卡#1000/16 《庄子·德充符》

    【书目】《庄子·德充符》 【摘要】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

  • 同读《庄子》第十二天/德之本

    今天学习的是《德充符》,其主要是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德、充、符”。 庄子所说的“德”,并不是通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心解(德充符)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cv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