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89期“别”主题活动。
刚回到家里,妻忽然神神密密地凑过来:“你知道吗?我今天有两个很大的收获。”
我笑着问道:“又有什么新发现?”她一向来喜欢故作高深。
“今天与你姑姑和叔叔聊了一天,他们从没提到过‘钱’字。第二个发现,你姑姑说起谁来,都是一个‘好’字,从来没听她说谁的不是。”
“就这些个?那这说明了什么啊?”我还是微笑着。
“第一,说明人老了,用的花的都不多了,只要够用就行,没有了年轻时那么多欲望和需求。第二点,你姑姑不愧是高知,做人真的好厉害。你姑姑是我这辈子最佩服的人,我要向她学习。”
我一下陷入了沉默。想不到快人快语的妻子,有这等哲理的感悟。想来真是的,姑姑虽然已八十多岁,但是精神状态很棒,思维敏捷,谈吐不凡,子孙出息,她也乐得各地亲戚那里游玩。今天早上去的时候,她不在家,听叔叔说她步行到菜市场去了,昨天他们逛的时候把钥匙都忘在市场里了。
过了一会,姑姑回来了,只见她银色短发齐整地梳着,脚着一双运动鞋,浑身清爽利落。她一边进门一边用遮阳帽扇着:“菜市场管理员不在,我就自己进去了,把他们的柜子一个一个打开来找钥匙,结果还是没找到。”
除了听力下降得厉害外,姑姑的身体很健康。呆在一起的时候,她一般都是安静地靠在沙发上看抖音,我贴过去的时候,里面是家长里短的视频,她放下手机,和我聊起了国家时事、社会习俗、子女教育、家庭溯源……她真是健谈啊。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用在八十三岁的姑姑身上,一点也不会显得勉强;而“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形容她,更是毫无夸张。睿智而松弛,旷达且明理,难怪这样的老年,连妻子都艳羡不已。
刚刚用完晚餐,我和妻子听得“咚咚咚”敲门声,一声比一声急促,又是哪位邻居送菜来了吧。我岳母不到七十岁,可做起家务来,风风火火,麻利得很。她见不得阳光,天晴的时候恨不得拆掉床板去洗;对我这个“老女婿”格外好,不论我什么时候提及的吃的,不管采用怎样的烹饪方式,她都会记得一清二楚,学得门儿精。她还是个乐天派,贪玩好友,在小区人缘很好,我们搬了几次家,但是她的交际速度却常常令我们咋舌。儿子工作后剩我们三口之家,本来就冷清,可她老人家还经常不着屋,像幼时玩伴一样,时不时有大妈二婶叩门邀牌、约遛,送一些小鱼青蔬过来,“以物换物”,增进友谊。
我打开门,哦,猜错了,不是送菜的。两位老人满面的笑容迎过来,“你妈在么?”
“不在,刚出去散步了。”
偏瘦一些的抢着说:“你妈玩牌赚了六元钱……还差五毛。”
富态的那位摇了摇手中的袋子,好像里面都是硬币,她指着同伴补充道:“不是,是找钱时,你妈还欠她五毛”。
问账问到家里来了。我苦笑着:“好的好的,我来付我来付。”赶紧进屋,翻箱倒柜,好容易搜出了一个硬币,递了过去。
仍旧挂着满面笑容的瘦大妈立刻伸出那布满皱褶的手接着去:“不欠了不欠了,你给做证了。”她侧头对同伴确认着。
关上门,我笑着对妻子说:“这年月路上看见硬币都不会低头,妈记性真不行了。”
近些年妻子也时常埋怨岳母多买了菜,存在冰箱里不记得做,这边放坏了扔掉,那边还不停地买。我劝她不要上纲上线,小事化了,毕竟年岁大了。是真的,其实我们都应该要感觉到家里的这个“宝”,是在渐渐老去的。
窗外华灯初上,我和妻子照例出门遛弯。电梯到六楼,门开了。进来一对婆孙。坐着小轮车瘦瘦的小朋友,两只眼睛明亮清澈,他看着我,然后怯生生地来了一句“爷爷好!”他没叫妻子。
“你好啊!小朋友。”我回道。他奶妈赶忙笑着:“这孩子,就是嘴甜”。
出来后,妻子像是敞开了憋住的笑:“怎么样?还不服老?小家伙的眼睛就是厉害!”
我想起大约十年前,也是和妻子在电梯里,也是遇到这样一个小朋友,也是明眸大眼,小朋友看看我,又仔细地瞅瞅妻子,想了半天:“阿姨好!……爷爷好!”
当时心里那个郁闷啊!
十年前恍惚在昨天。哦,我应了下妻子,眼光却不由自主地朝旁边瞥了一眼,商店门面的玻璃中自己的影像,是真老了吗?升级成了爷爷?……怎么却一点感觉也没有啊。
这时耳边响起了莫文蔚《当你老了》那动人的旋律:“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断回忆青春……”
想想,莫文蔚也要老了。人生的涓涓溪水,不就是在这一段又一段的告别中流逝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