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不快乐”——好矛盾、好羞涩的主题。过两天就是中秋节了,在偶尔收到同事、学生的“节日快乐”的祝福时,我不禁想聊聊节日“不快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或许吧,正因为“倍思亲”所以才会更忧伤,才会变得不快乐。
我可谓正宗上世纪七零版,那个年代贫穷落后的“洋世界”刚要推翻,五大沿海城市掀起改革浪潮。可是,内地偏远山区的我或者说我们这些七零后的生活,回想起来还是不禁心酸。
在那温饱都难以解决的岁月里,当然也就没有了“节日快乐”。回想儿时,记忆犹新,吃饱饭、能上学是最大的梦想。
吃的虽然是包谷饭,没有油荤的山毛野菜,但是能维持生命就已经不简单了。每每和孩子们聊起这些事,他们会非常质疑地向我再三核实。当然不能以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的思维来看待那时的“包谷饭”和“山毛野菜”,现在的生活里这两类又成为了绿色的高档食材。
那时的读书也很简单,就拿我1991年前读小学来说吧。买不起作业本、买不起笔,左裤兜装语文课本、右裤兜装数学课本,一个学期结束老师撕下他买来的小楷本(每人一小张)、出几题在黑板上我们七八个同年级学生抄下来做做,就算期末考试了。
那时候,基本不知道过节,也就无所谓快不快乐。
后来,慢慢地长大,社会也有所变化,虽然不叫丰衣足食,但总算有饭吃、有书读。四年的初中(补习一年)、三年的中专,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就一个愿望:自己能走出贫穷落后的大山。
再后来的二十五年前,我背着行囊,远离家乡,到七十公里开外真正成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
二十五年来,工资从三百多元慢慢到了三千多元,再到了现在的近七千元。
二十五年来,行进方式从步行慢慢到了能坐上煤车,再到了现在的有了自己的私家车。
二十五年来,由过不上节慢慢到了物以所及,再到了好似腻了的应付节庆。
就这样,从没有到有,从有到应付。四十五年来,我,不曾感受过节庆的休闲,也未曾体验过节庆的快乐。
我曾多次责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要到哪里去?
很多亲人和朋友总会调侃我,总会质问我:苦那么多,过节都顾不上,多没意思。
我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告别曾经的贫穷,一定要让故事成为故事,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寻真正的快乐。
再过两天就“中秋节了”,每个节庆我们门口都会形成一个集市,所以我不是节庆里的“快乐王子”,而是为养家糊口的奔波者。这个“中秋节”正是我们乡上的集市天,早已注定只能“每逢佳节倍思亲”。
买来月饼、食材、水果,特别多买了母亲喜欢吃的花生糖。一番筹备,一个多小时的旅程,母亲家中等候。短暂的交谈,给了她所需的一切。
彼此的一番鼓励和安慰,我又行踏上了不再让自己贫穷的阳光大道上。
努力的艰辛只有自己能感受,为什么不选择节日的“快乐”也只有自己能懂,失去的并不重要,相信未来,相信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