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待得久了,说话自然而然地带了点儿化音。有时跟别人聊天,会被误以为是北京人。可逢着我跟母亲通完电话,再张嘴,有见识的人又会猜测地问道:“你是南方人吧?”真是怪事!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看来,乡音之与人,是经久不变、根深蒂固的。
什么是乡音呢?乡音是家乡的声音,就是我们常说的本地话。在广西老家,本地话的种类是有很多的。
有人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来形容南方的语言和风俗的种类多,倒也贴切。要是用在我的家乡,这句话还可以稍作修改,改成“五里不同音,二十里不同俗”更为恰当些。
家乡小镇上有十几个村子,每个村子说的话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相邻的两个村子,语调也有差异。有些村子隔得远些,说的话就不容易听懂。
把范围放宽到县城辖区内的几十个小镇,本地话之间的差异更明显。我到县里读书时,从来没有说过我家的“村话”。为什么呢?因为来自其他镇的同学完全听不懂。
家乡语言种类这么多,沟通起来是个不小的障碍,可又不得不进行沟通,怎么办呢?不用担心,还有官方语言——白话。白话是两广地区的方言,是粤语的另一种叫法。一说白话,就都懂了。尽管如此,广西省内的各个市说的白话也是有区别的。让钦州市、北海市、南宁市的市民分别数数,从一数到十,就能听出差别来。
小学时,家乡人时兴养一种名为“鹩哥”的鸟。鹩哥和八哥是“同门兄弟”,它的歌声嘹亮婉转、富有旋律。鹩哥善于模仿其他鸟鸣声,经过训练还能模仿人语。有一回,父亲弄回来一只鹩哥,打算教它说话。这只鹩哥张嘴就数数。父亲一听,断定这只鹩哥是从北海市那边过来的,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它这口音,怕是难改喽!”
咦,原来鸟也是有乡音的呀?
到北京上学,跟同学说起家乡的语言种类多,她很担心地问:“我不会说白话,去了广西可怎么办?”我白了她一眼:“广西人也会说普通话的好不好!”
那时,学校里有几个广西老乡。大家来自不同的城市,多用普通话交流。毕业后各奔东西,我则留在了北京。我这人比较懒,平时也不喜欢出去逛悠,这几年没碰到过一个广西老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鸟,倒是经常见得到的。很多上了年纪的北京大爷们都喜欢养鸟。我住的小区里,早晨就有遛鸟的。听到清脆的鸟叫声,我时常想起父亲养的那只鹩哥。
它活着的时候,口音一直没改过来,到死了还是一嘴的北海味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