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理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4-17 06:00 被阅读0次

    问题47:那么夫子的高见是怎么样的呢?

    朱夫子答:

    据我所知,天道流行,造化发育万物,充斥于天地之间的具备声色形象的,都属于物。既然存在某种物,则它为什么能够存在,必有其必然存在的理由和规律,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它是上天赋予的,不是人为所能左右的。

    就拿和我们最为切近相关的心来说,心作为一物,是由身体主宰的,心之本体有仁义礼智之性,心之用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情,心作为性情的主宰,随感而应,各有所主,这是不能乱的。心之于身体,首先体现为口鼻耳目四肢的功用,然后又体现为在待人接物时,有君臣、夫子、夫妇、长幼之伦常。这些都有其当然的法则,是不容我们放弃的。

    所谓理,他人的理和我们的理是一样的,而远离我们的物之理和人之理也是一样的。极言其大,则天地运行、古今之变,不能脱离这个理;极言其小,则一介微尘、呼吸之间,也不能违背了这个理。

    这理就是上天赐予的善,万民所秉承的伦常。刘康公称之为“天地之中”(《左传·成公十三年》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孔夫子谓之“性与天道”、子思名为“天命之性”、孟子称为“仁义之心”、程子称为“天然自有之中”、张载谓为“万物之一原”、而邵雍称之为“道之形体”。

    具体到每个人或物,一方面气质上有清浊、偏正的差异,另一方面物欲有深有浅,有厚有薄,因此人与物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贤愚之别,差距是非常大的,不可能都一样。

    但是,就理而言,则又都是一样的。所以,以一人之心可以通晓万物之理,但因禀赋不同,每个人穷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事理不能穷,则知不能尽;知有不尽,则心之所发,必不能纯乎天理,而夹杂着物欲之私。这就是意有不诚、心有不正、身有不修、天下国家不可得而治的原因。

    圣人为此担忧,于是在小学设教,让人养成诚敬的习惯,这样可以收敛放逸之心,而存养德性,圣人在细微的事情上已经做到了极致;得到进修大学,则又教人在遇到事情的过程中,根据已经懂得的道理,推导、穷究各种道理到极致,那么我们的认识就可以周遍万物,精细切实,而无不穷尽。

    至于穷理的方法,可以考察事物以明理,可以省察内心念虑,可以求之文字,可以讲学辩论,在身心性情之德、日用人伦之常、以至于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等各个方面,都能发现其当然之理,明白其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原因。

    如此坚持不懈,一直到无论表里、精粗,无所不尽,然后再推类贯通,突然有一日,就会豁然贯通,则天下义理精微无不穷尽,我们的聪明睿智也就纯粹到与心之本体完全一致了。

    这就是我补写传之阙文的意图,虽然没有完全采纳程子的学说,但就旨趣要旨而言,很少有冲突的地方。读者只要认真察考,就能明白了。

    ----《我读大学5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子之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pt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