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的一部长篇小说。它原本是一个凡俗的情爱故事,讲的是一个上流社会的女人,因为做了别人的情人,最后成为丑闻卧轨自杀。托尔斯泰从结论出发去倒推人的心灵,把它写成百万字的小说。
电影选取了其中的主要情节,给人以直观的画面感,有关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心灵得到了展示与深化。读完小说,又去看了电影,我也曾经不喜欢安娜·卡列尼娜,我也曾经一直认为安娜得到这样的报应是她必然遭受的结果。
直到我反复看了几遍之后,我开始有点同情安娜,她一开始也是一个优雅的上流社会的女人,有着外人看上去完美的家庭,纵然自己的丈夫卡列宁不懂得什么爱情,却是个在官场中地位显赫的人,有着乖巧可爱的儿子,即便在当今社会,这样的家庭也会引起很多人的羡慕。
第一次见到安娜的眼神上帝总是偏爱美丽的女子,即便安娜已婚,在车站渥伦斯基第一次见到她之后依然被其深深地吸引了。安娜起初是理智的,她很快就回圣彼得堡了。但是渥伦斯基这个情场高手是不会放过她的,对其穷追不舍,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追随,最终安娜也沦陷了。
陷入爱情的女人智商基本就不在线了,安娜在情爱的世界里彻底丧失自我,她甚至忘记了自己已经是一个妻子了。在一场盛大的赛马会上,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此时安娜的爱情在众人眼中已经显露无疑,她对这个情人的爱已经昭然若揭。
每次两人一出场,那种彼此看向对方的炽热眼神,你就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爱有多深。
可是这种仅靠激情维持的爱情,怎么靠的住呢?况且对于渥伦斯基而言,他在追求安娜的过程中应该算的上是真爱了,但是就他的本性而言,他不会把自己和安娜长久地捆绑在一起。这可以说是他这个人的本性,喜新厌旧,就像开场的时候他喜欢基蒂一样,虽然后者的感情不如前者强烈。单凭美色去选择,这个世界可从不缺少姿色貌美的女子。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在这个事件当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他从一开始的愤怒到最后的宽厚,你不能不说他对安娜是有爱的,虽然他不知道怎么去制造浪漫。
卡列宁不想放弃安娜尤其是在安娜和渥伦斯基旅行回来,她已经好久没回过家了。她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儿子,但是当她回到家中看到自己儿子的时候,瞬间,母爱强烈地回归了。
她被儿子的那句:全世界没有人比你更好,深深地刺激到了。她本以为自己在儿子心中早就是个坏人、或者丈夫卡列宁早就告诉儿子自己是如何抛弃他们的。这些情况都没有发生,儿子不但没有抱怨,反而说自己是最好的,这不得不令安娜心里忏悔。
儿子并没有怨恨安娜当安娜作为人妻出轨情人、当渥伦斯基作为插足别人婚姻的小三出现在公众场合时,所有的人都对他们报以诋毁,甚至觉得同他们讲话都会成为耻辱。
这就是这个社会的一个道德审判,当你成年之后,你要为你的各种行为所负责。你已婚了,你就要担负起一个妻子的责任;你已为人母了,你就要为孩子担得起母亲的责任。一旦你偏离轨道,社会舆论能够把你淹没,你也因此而得到相应的惩罚。
渥伦斯基最终也变了心,他同更年轻貌美、家世甚好的女子交往。这爱情来得快,去的也快。可是为什么在这个事件中遭遇批判的是女方安娜呢?男方渥伦斯基也是过错方啊,也许你说他为自己的过失,爱上有夫之妇,而丢掉了自己的前途。但是在爱情市场上,他重整旗鼓,又开始进军新的目标了。
是不是男人通常比较容易忘记过去呢?渥伦斯基在给予安娜爱情的同时,还打包了自己自私、冷漠的本性,即便这爱情在你情我浓时爱的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当激情、新鲜感一旦褪去,爱情就要着地,着地之后男人一般会理智面对,而女人越陷越深,无法释怀。
这就是渥伦斯基很快移情别恋而安娜无法自拔的原因,他必须寻找下一个目标,以便完成自己作为男人的雄性特征。而她在背叛了自己的婚姻、丈夫和儿子后,只能自食其果,她想勇敢地面对,试图给人们彰显自己是追求爱情的勇者,但是这些都没有什么卵用。
因为她触犯了社会的道德标准,一旦你要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生存时,你就必须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和限制,如有越轨,势必遭受报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