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散文文史赏析
读书应该“重质”还是“在量”?苏轼这样说,值得我们思考

读书应该“重质”还是“在量”?苏轼这样说,值得我们思考

作者: 十二读书会 | 来源:发表于2018-12-27 22:29 被阅读5次

    [第27篇文章|共1089字|你慢慢读完约3分钟]


    余秋雨说:读书最大的理由是摆脱平庸。

    当你读的书越多时,你就越低调,越谦虚,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整个人的气质也会由内而外的发生变化,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里就藏着——你读过的书,你走过的路,你爱过的人。

    苏轼在年轻时读了一些书,颇为自负地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来,一位老者拿出一本书给他看,他却一字不识,窘得满脸通红,忙把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信息的方式太多了——手机,电脑,平板,电视,LED广告屏等等,每天有无数条信息资讯涌入我们的脑袋。

    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读书也就愈发重要。

    读书可不仅仅是把书拿上翻两翻,那个连涉猎都算不上。那么读书应该“重质”还是“在量”?

    那就要看你是在哪个阶段了,如果刚刚学步,读好1本书比滥读100本书更重要,这个阶段需要掌握的是读书的方法和读懂书里的意思,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了一定的文学知识积累,打好基础,再开始修建高楼大厦,这个时候就可以广泛阅读,扩展知识面了。

    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安惇,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西归”。作为朋友的苏轼写一首诗给他,劝慰鼓励安惇,希望他不要过分在意考试的成败,而应当回家安心读书,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宋·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苏轼告诉安惇,“旧书”中蕴藏着无穷学问,你反复阅读仔细思考,“熟读深思”自能领悟。

    诗歌开头四句为苏轼宽慰安惇之语。化用三国董遇之语。据《三国志·魏志注》载:人有从萤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回,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劝安惇多读“旧书”,熟读深思之后自然能明白许多有关人生进退的道理。

    即,读书时不能搜艳猎奇,无所用心,须一边阅读一边思索。这徉,才能取得对其内容的理解然后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阅读,反复思索,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样,在多次的重复阅读和重复思索之后就会深刻地领悟到书的内涵。才能有自己的建树和创造。

    这首诗,虽是948年前苏东坡赠给安惇的诗,但其诗中所昭示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今天每个人都颇为有益。

    当我们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时,不妨先读好自己手边的几本“旧书”。

    须知——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应该“重质”还是“在量”?苏轼这样说,值得我们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cj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