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关注的是在应急事件的应对上,用户自身应如何做好自己,并为自己的安全负责。
今天我们则关注另一个相关群体,也就是设备的维修保养人员。
三年前的一场悲剧
记得在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发生了这样一场悲剧,一辆795路公交车在靠站时,有一个轮胎突然飞出,径直砸向了一位在人行道上行走的3岁男童(当时是由其爷爷陪同),送医后因伤重不治,家人悲痛欲绝。
最后经过对该事故责任的调查,发现了其真实原因,一位工作人员没有按照流程和规范做好维修保养工作,对其可能造成的潜在后果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在尚未完成维修保养工作的情况下便将车辆交付给驾驶员。
而不巧的是,恰恰在第二天便发生了不幸。
当然,这位工作人员最后也得到了应有的处罚,承担了相应的刑事责任,他自己也是后悔万分。
但是,这一切都已经晚了,那位男童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任何后续的补救措施所无法弥补的。
在这起事故中,应急事件的发生与对维修保养工作的懈怠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如果这位工作人员能够严格遵照流程和规范,在维修保养工作上没有任何懈怠和侥幸心理的话,或许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不出意外的话,这位小男孩也即将在今年迎来精彩的小学生活。
这样的应急事件是最为可怕的,因为这是在一瞬间发生的,由不得任何人的反应,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严重,我们可以认为这一事件的应对是无解的。
唯一的应对可能,其实只有依靠日常的维修保养,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未来对设计和制造工艺进行持续优化,从源头上减少应急事件发生的可能。
维修保养人员是不可或缺的
对很多行业而言,只要涉及到硬件设备或是各式各样的机器,维修保养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果将设备或机器比作是病人的话,那么维修保养人员就是医生。
对机器而言,它们往往只有在刚刚出厂(出生)的时候才处在最佳状态,后续随着使用年限的上升,机器总会不断受到磨损和消耗,性能也会不断下降(小毛小病),偶尔也会出现各种故障(大病或手术),造成停摆。
其实,无论是机器还是人体都无法逃离这一自然规律,总会从最佳状态逐渐走向衰弱。
在出现故障时,维修保养人员就是机器的“主治医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其具体症状之后,再对其进行精准施治,使其得以康复,再次投身于忙碌的工作之中。
而在其他时间段,维修保养人员则需要对机器进行例行保养,部分机器也需要经常替换耗材。
这个时候,维修保养人员又可以看作是一位“保健医生”,以“治未病”为目标,开具相应的保健方案,这样也能减少故障的发生。
因此,要想使机器或是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维修保养人员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企业应该重点培养的对象。
维修保养的态度应该与应急事件一致
经过之前的系统介绍,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我们在应急事件上应持的基本态度。
无论是应急事件的识别,还是应急事件的应对,我们始终需要保持严谨和客观的态度,严格遵守相应的规范,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
维修保养工作也一样。维修保养工作做得越好,应急事件发生的概率就会越低,至少能够确保在机器或设备侧没有短板和缺陷,将应急事件发生的链条撕裂。
从这一点来看的话,维修保养工作起到的主要是预防作用。
这样的预防是需要严谨再严谨的。
在每一次例行保养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按照保养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所有必做条目,确保保养工作是全面的、万无一失的。
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维修保养团队的负责人也应安排相应的“互检”工作,即确保每台机器的维修保养工作都能分配一位负责检查的同事,和负责主导的同事来共同确认保养是否完成,是否合格。
与此同时,团队负责人自身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汇报或远程管理机制,及时掌控各台机器的健康度和维修保养工作的进度,并在必要时及时介入,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引导和提示,或是重新安排相应的优先级。
当然,不同机器或设备都有其独特的特性,不同行业也有着千差万别的保养规范,有着符合其自身需要的独特的维修保养机制,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对于维修保养团队而言,这些因素都是需要进行严谨而全面考量的。
到今天为止,关于系统化应对应急事件的介绍就将告一段落,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这里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