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庄漾本文参与【精选好文•散文】专题征文
应初中同学之邀,在寒冷的冬日,我们相约来到了她的老家,江苏最西南的桃源镇和浙江南浔交界的沈庄漾村。
暖阳相伴,信步湖畔,两千多亩的水面一望无际,波光粼粼。北风吹过,漾里泛起的阵阵涟漪,似乎在欢迎我们的远道而来;光阴流逝,回望历史,岸边枯萎的簇簇芦苇,带我们遥想那个神秘美丽的传说。
01
思绪穿过长长的时光隧道,来到了元朝的中叶,一个安静柔美的江南小村庄——沈庄村。
村里住着一户沈姓的人家,主人名沈祐,广辟粮田,勤劳耕种,致富发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富庶人家。
三儿子沈万三精明能干,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销海外,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转眼到了明朝初年,沈万三已成为显赫有名的江南首富,土地纵横连绵,数日走不出沈家田。
位居沈庄村的沈府,不断修缮扩建,俨然是一座富丽堂皇的的沈家庄园,拳石勺水,移天缩地。花木、水池、曲径、湖石皆成小景,如诗如画。
白墙青瓦的高深围墙,威武森严的朱红大门,尤其是大门围墙上的两条巨龙,腾云驾雾、飞天向上,龙头在大门两旁,龙身沿围墙蜿蜒迤逦,龙尾通到围墙屋后,气派十足。
沈家庄园内的生活极度奢华,不仅丫头奴仆成群,就连家里用的锅铲都是金子做的。
那年秋天,沈家长工阿坤的女儿出生,请沈老爷赐名,沈万三正在亭子里喝茶赏景,看见眼前池塘里的一片残荷,就随口说了个名字:秋荷。
秋荷这名字对下人来说确实有些高雅,用方言叫起来不顺口,所以按照当地人的习惯,大家都叫她阿秋。
阿秋在沈府一天天的长大,聪明伶俐,勤快善良,不久便成了沈家管事的丫环,对沈家也是忠心耿耿。
家里还养了一条小黄狗,阿秋叫它小黄,阿秋和小黄形影不离,阿秋在哪里干活,小黄就摇头摆尾地跟着,还会帮着阿秋干点小活,阿秋有什么好吃的也都要留给小黄吃。
不久沈万三全家搬到周庄他的外婆家去定居了,沈家庄园就交给阿秋一家打理。
02
沈庄漾庄园旁边有一家私塾,私塾里的小孩童每天路过门口的时候,看到两条石龙张开的大嘴巴,总喜欢往龙嘴里塞东西,更有生性顽劣的孩子往龙嘴里拉屎撒尿。
每天傍晚,阿秋和小黄都会来给石龙清理,把龙嘴里的垃圾捡干净,再用清水洗刷冲洗,小黄狗也没有闲着,用舌头去把龙嘴缝隙里的赃东西舔干净。
看着夕阳下锃亮发光的龙嘴,阿秋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摸了摸龙头,带着小黄蹦蹦跳跳地回屋。
一天放学的时候,私塾先生和孩子们从沈家庄园门口经过,一个孩子突然指着两条石龙问:“先生,这两条石龙会不会变活飞起来呢?”
先生毕竟是先生,既不能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也不能失了先生的尊严。他看了石龙一眼,摸了摸下巴上的胡须,半真半假地跟孩子说:“等那天龙的眼睛变红的时候,这石龙就会变成真龙,腾空而起。”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那个小孩子偷了先生桌上的红墨水,乘着夜色,悄悄地溜到沈家门口,给石龙的眼睛涂上了红墨水。
第二天凌晨,天还没有亮,阿秋和往常一样,要去灶房做早餐,她把灶台上的铁锅拿到屋外,用锅铲铲锅底的黑烟煤。正当这时,小黄突然从里面窜出来,叼起阿秋手里的的铲子就往外跑。
阿秋急得直跺脚,这该死的小黄,今天怎么啦?
耽误做工不说,这铲子是金子做的,丢了她可赔不起,赶紧扔下锅子去追小黄,边追边喊:小黄,快别跑了,把铲子给我,我还要做早餐呢!
可是那小黄就像是中了邪一样,头也不回地一路往东跑,阿秋也只能一路追赶着。
估摸着跑出了四五里路,到了一个村庄附近,小黄才回头看看追赶它的阿秋。
一路追赶而来的阿秋,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看到转过头来的小黄,气喘吁吁地说:小黄,别跑了,把铲子给我,我们回家吧!
小黄似乎听懂了阿秋的话,蹲在路口等着阿秋。
阿秋三步并作两步,追上了小黄,顾不上喘口气,一把夺过它嘴里的那把金铲子,举起来对准小黄想要痛打一顿,举到半空中的手还没有落下,突然听得背后一声巨响 ,她回头一看:黑暗中的沈庄村,狂风夹杂雷电,一道闪电划过天空,只见两条石龙腾空而起,张牙舞爪,嘴里滚滚的洪水喷涌而出,翻江倒海。一瞬间,整个沈庄村不见了影迹,变成了一片汪洋。
阿秋望着淹没在一片汪洋中的沈家庄园,浑身瘫倒在地,抱着小黄失声痛哭。
无家可归的阿秋,拖着疲乏的身体,带着小黄狗一直往东走,走到一条小河浜的地方,天放亮了,回望西边,一切又回归到风平浪静。
这片汪洋就是如今的沈庄漾。当年的石龙为了报答阿秋和小黄,让狗叼金铲保护着平日善待它的恩人。
小黄狗蹲下来等阿秋的地方,就称为“陶墩”(逃蹲),在沈庄漾旁边至今依然保留着陶墩村的村名。
阿秋和小黄跑到那条小河浜,正是天亮的时候,也是狂风暴雨结束的时候,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天亮浜”, 天亮浜就是现在当地集镇的所在地。
03
陶墩村.jpg后来阿秋变卖了金铲子去拜师傅学艺,学到了一手做木梳的绝活,回到沈庄漾边的陶墩村,善良勤劳的她毫无保留地把做木梳的工艺教给了村民,所以陶墩一带的群众,家家户户都会做木梳。
“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堂……”古时成亲,在江浙一带,喜娘为新娘梳发的梳子如果是一把“陶墩木梳”,都会感觉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的木梳非常有名气,那时候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只要见到胸前挂着个小竹匾卖木梳的,十之八九是陶墩村人。
2010年,当地政府公布陶墩村的木梳制作技艺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岁月流逝,沈庄漾的故事也在时光中不断丰润。
传说沈万三是个乐善好施之人,在沈家庄园淹没后,漾边人家凡有婚丧大事要借桌椅碗筷等用品,只要写一张借条系块石头扔在漾里,第二天要借的物品就会从漾中浮出来,主人家用后如数放回漾里,以后再用时还可再借。
后来,有贪心的人借了桌椅后不再归还,破了“有借有还”的规矩后,沈万三沈老爷终于动怒,从此以后人们再也不能向沈庄漾借东西了。
04
沈庄漾站在沈庄漾的北岸,思绪回到眼前,沈庄漾的水面上星星点点的鱼塘,展现给游人的是一个个发家致富的新故事。
几百年来,沈庄漾的传说为它增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
沈庄漾的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他们在安静的沈庄漾畔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