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八国联军,我们的第一反应当然是白皮肤、蓝眼睛的洋人了。殊不知联军的成分非常复杂,除去他们本国的部分正规军外,还有大量从殖民地招募的部队,包括印度兵、安南兵等,也包括在中国就地招募的华籍士兵,其中就以这支“华勇营”最成规模,影响也大。接下来,小子就简单讲述一下这支“华勇营”的历史。
“华勇营”士兵1898年7月,英国强租威海卫,使其成为英国在远东的海军基地。为了弥补威海卫陆防的空虚,英国决定仿效印度经验,招募威海本地人,组建雇佣军,担负威海卫的防务。对于此举,清政府当然是强烈反对,但英国人却辩称这只是用于维护治安的警察部队,并不用于租借地以外的军事行动,既如此清政府也只得承认了。
1898年11月,英国陆军部先从香港和上海招募译员、号手等专业军士,然后开始在威海卫正式组建英军中国团,即所谓的“华勇营”。由于中国人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所以起初的招募并不顺利。后来英国人发动了“高饷”攻势,招募对象也从当地农民转向清军的退伍士兵。当时的中国人心中“有家而无国”,对于国情政治更是茫然无知,当兵无非是糊口罢了,加之英国部队军饷高、军官廉洁,与清军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应征入伍者纷纷。
1900年5月,“华勇营”人数已达六百人之多,兵士年龄均在二十三至二十五岁之间,平均身高五英尺七英寸,胸围三十五英寸。该部队编制齐全,设置长枪连、机枪连、炮队和骑兵队,以及乐队、译员和卫生队。全团配置精良装备,清一色的马丁可·亨利式来复枪,甚至还有当时最先进的马克西姆机枪。华勇士兵均签约三年,每天训练达四五个小时,并同意被派往全球各地执行任务。
“华勇营”士兵“华勇营”成军后,立即镇压了威海当地的抗英运动。据记载,“华勇营”一名士兵的父亲因参与抗英活动被“华勇营”打死,但这位士兵继续“坚守岗位”,留在了部队里。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华勇营”被正式纳入英军建制,并换上了英国陆军军装。1900年6月22日,“华勇营”里的192名士兵和10名军官乘坐英舰于凌晨五点抵达天津大沽口,开始参与进攻天津的战斗。6月24日,“华勇营”参与护送后勤补给增援联军;27日,协助俄军对清军驻守的东局子军火库发动攻击。7月初,“华勇营”参与清剿渗透到租借附近的清军及义和团狙击手;9日,协同香港炮兵向西局军火库发起炮击;14日,协同日军敢死队攻破天津城墙,随后奉命为北京远征军征集船只。此时“华勇营”的种族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居然征到了将近一百条大船及相应船工。
8月4日下午,八国联军向北京开进;15日,“华勇营”开进了自己国家的首都,并将大炮拖上城墙,协同美军攻击紫禁城,此举得到了美军的欢呼。8月28日,“华勇营”参加了八国联军在紫禁城内举行的阅兵式,其被安排在英军队列的最后出场。
紫禁城阅兵后,“华勇营”根据联军的统一部署,分别进驻京畿的几处军事要地,干回了警察部队的本行。“华勇营”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往往与驻地的民众“打成一片”,甚至有村庄主动要求“华勇营”派兵长驻,以防止频繁的土匪骚扰和劫掠。
因为在天津战役中的“勇敢善战”,英国陆军部特别以天津城门为图案,为“华勇营”设计了军徽,并在威海卫树立了一块刻有二十三名阵亡官兵姓名的纪念碑。(纪念碑是否尚存,不得而知,如若尚存,那可真是遗臭万年了)此时,全团扩展至12个连,共1200人。
1902年,英军陆军部挑选了12名“华勇营”官兵,到英国参加了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英王向“华勇营”官兵颁发了勋章,以表彰他们在平定义和团战争中的“牺牲”,这也是英国历史上首次为中国人颁发的“军事勋章”。当然,对于这份“荣誉”,我们绝对不会引以为豪的。
此后,由于英日两国在远东的对抗暂时缓和,英国决定裁撤“华勇营”。1906年6月,成立八年的“华勇营”正式解散,部分士兵转往南非、香港当警察,部分士兵留在当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国军队。至今,威海卫还有当年“华勇营”的旧址。
从纯粹雇佣军的角度来看,“华勇营”的表现绝对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华勇营”士兵身为中国人,却加入侵略军,并对自己的国家开战,与“汉奸”行径无异。相当长的时间里,国人视“华勇营”为民族的耻辱,对于这段历史也是表述极少,甚至是绝口不提,这也反映了国人对待历史的特殊心态。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勇敢正视那段历史,理性地认识“华勇营”这个怪胎,这也是民族自信的表现,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具备的魄力与心态。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