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真难!这是我今天读《拖延心理学》第三部分后,一个直接感受。
在这一部分,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列举了拖延者的表象和心理,探讨了拖延者背后的原因。
这些事例是真实的,更是触动人心的,他们因拖延而使自己的人生陷入困境,使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处于被动的境地,也让自己进入到一个无法自拔的烦恼心境,追寻不到幸福的生活。
同时,书中分析的原因也是客观的,既有事例支撑,又有名言警句,并且这些原因都是两位作者,用了25年的时间分析和提炼出来的。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为家长,我读完这部分内容后,内心是跌宕、烦乱的,因为书中人物绝大数拖延症的原因直指“家庭教育”。
书里说: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是构成自我认同感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它跟你的文化和家庭背景、你的生物遗传以及你的个人心理都息息相关。
这句话中,拖延者对于时间的感受主要受到: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生物遗传、个人心理,四个方面的影响。这四个方面,社会文化背景谁也不能左右,其他三项都和家庭有关,甚至家庭背景与遗传谁也回避不了。
换句话说,一个人是否有拖延症和家庭有关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处于这个链条中的家长又怎么能够淡定呢?
本书第九章的标题是: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
小标题有四个,分别是:
1、成功和失败的榜样
2、家庭态度:拖延的成因
3、家庭倾向:家庭倾向、施压倾向、怀疑倾向、控制倾向、依附倾向、疏远倾向
4、家庭对自尊的影响:破裂与修补、被遗忘的早年经历、一切都与爱有关
这一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提炼出:不理想的家庭可以让人变为一个拖延者。
既然家庭因素如此重要,那为人父母,我们就努力做到最好吧,但书中的一段段事例又活生生地打击了我,让我无所适从。
我举正反两个例子,都来自书中:
事例一:
简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哥哥,她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天她拿着全是A的六年级成绩报告单回家,她的母亲看到之后惊奇地叫了起来:“像你这样的人如果也变成一个聪明人,那不是很滑稽吗?”
在这样环境长大的孩子很难为自己建立起坚实的自信,而缺乏自信是导致拖延的一个主要因素。
这是一个反面事例,简长大后有了拖延倾向,母亲必须要背这个锅。
我们大多数家长也不会这么做,即使做了,心里也知道做错了。
事例二:
有一男子的父亲非常勤奋,通过不懈努力,摆脱了贫穷成为了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他不停不歇地在电脑前工作,在他的床头柜上始终放着一本黄色的记事本,他还利用上厕所的时间阅读科学期刊。
他父亲常常说:“如果你不去做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么你就白白浪费了你所占据的空间!”
这个男孩把父亲当做榜样,不断地驱策自己去模仿父亲,然而,随之而来的压力令他无法承受,他变得内向压抑,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说教不如身教”,父亲的勤奋认真,反而成为孩子做不成事的原因了,这不能不让家长接受不了。
反之,一个做事拖沓无序的父母,还会让孩子暗下决心决不成为那样的人。
这样的正反事例,在第九章比比皆是,本文所列出的每一个标题,都有事例说明,这也是这一章的写作手法,作者能够将事例写入书中,就一定是有其人其事。
家长左也不好,右也不好。
想从这一章中找到突破,又看到这样的文词:
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很深的,甚至到我们成人后,它们依然在影响着我们,而通常我们不会意识到这些影响的存在。
早年家庭关系的某些方面甚至被永久性地嵌入了你的大脑,因为这些家庭互动创造了新的神经通路,而一旦这些通路被建立,它们就稳固下来了。
神经科学家指出:“人脑对未来的期待是以过去所习得的东西作为参照的。”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更没有完美的家长,早年家庭教育的缺失,难道要一直影响下去吗?不知道其他家长读了这段话、这篇文、这本书是什么感受,我的思绪有些混乱。
也许书中后半部分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但这部分我是读不下去了,明天再去寻找答案。
是我太敏感,还是我“关心则乱”,太在意了。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