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米饭情有独钟。这份情,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那时父亲被单位下放到农村,响应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号召。来到母亲的娘家所在地。
这其间还有个插曲。母亲要去近郊,躲过这个风头再做打算。而且离城里近,获得新信息能够及时准确。
父亲身体不好,总想有个依靠。父亲想到老家有个照应。父亲的如意算盘一次次落空,积劳成疾,差点丢了性命。
最后母亲犟不过父亲。便坐上火车。母亲抱着我。父亲拉着哥哥。姐姐拽着母亲的衣襟。一家五口浩浩荡荡地来到农村。
母亲哭得很伤心。
因她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的活计了如指掌。那份苦和累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何况父亲体弱多病,孩子年幼无知,还有好容易跳出农村老家嫁到城里,让同伴羡慕才几年啊。这又…
母亲的眼泪在农村十年都未断过。
父亲是个末落大户人家的长孙。从小养尊处优,稻谷不分,姊妹又多,身体多病而才娶农村来的母亲组成家庭。他难以想象农村的苦,而又固执己见,不听母亲这个地道农民的劝告。
父亲想农村不会饿死人,因到处是庄稼。可他未曾想从种到收中间得付出多少汗水啊!而且还得风调雨顺,才能有个好收成。
米饭情结听母亲说:“那时我们还小,父亲也跟着大帮的社员到地里铲地。每人一垅,那垅长的一眼望不到头啊。父亲连拿锄头都不会拿”,
他想一回生,二回熟。可哪曾想,铲地是个技术性很强的农活。
会铲的快而轻松,不会的,累而误事。不仅没有起到锄草松土的目的。还会把草盖在铲土下,过不了两天就长出草来。
队长边做示范边告诉这样铲。父亲一看,这有何难。但锄头一到父亲手就不听使唤,杂草也好象故意和父亲为敌,总是轻松躲过锄头,有的被父亲打倒在地,有的拦腰折断,好好的还在那儿,好似与父亲叫嚣。
母亲说:“你不会干活,倒挺会上火啊。怎么不吃饭啊?"
父亲这个悔啊,但又说不出口。当初要是不那么坚持就好了。可眼下,一个妇道人家,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呀。
原指望姥姥家的舅舅和姨们给予些帮助,可农村的活也太多了,自顾不暇。队里活下工,还有前后园子,刚有空闲过来帮忙,也已是精疲力尽,怨气冲天,看父亲就来气,让父亲难过不已,而又无处叙说。
哎,有人帮就不错了。父亲自我安慰。
刚刚稳定几年,姥姥家全家迁至外省,投奔外省当官的舅姥爷。这次父亲的火可上大了。
父亲在原病的基础上,又添新病。
扔下年幼的孩子,求亲戚帮忙照顾,陪着父亲回城里看病。
结果父亲得了胃病。“尽量多吃细粮(大米,白面),不然会更加严重,危及生命。"医生说。
本不宽裕的日子,因父亲的多病而更加捉襟见肘,身高不到1.50米的母亲担起了生活重担。
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回来时裤子已被露水打湿到大腿。房前屋后种上各种蔬菜,母亲就利用午休时间侍弄。同时我家还养了鸡,鸭,羊,狗等家畜。也需料理照顾,每年上秋用苞米,高粮米换回大米白面给父亲吃小灶。
每天做饭时,母亲总是给父亲特意蒸一饭盒大米饭,大米饭的那种香直钻鼻孔,怎么都赶不走。那时我才四五岁,看见大米饭馋得我不能把持,(用小品的话说,控制,控制,再控制,没控制住。)偷偷吃上一小口,大米饭滑溜溜就下去了。母亲打我手一下,这是你吃的吗?这是给病人吃的。
我眼巴巴看着父亲吃,心想,我什么时候能吃碗香喷喷的大米饭,不用吃菜。
有时父亲于心不忍,用羹匙给我一口,我一点一点的吃,那个香啊!好长时间都在回味。
母亲怨恨父亲十年,父亲也追悔莫及。
可现在我们姊妹特别感谢在农村的日子。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