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中》第216条
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以下门人黄修易录
黄修易,字勉叔,阳明弟子,生平不可考。《传习录中》第216条至225条,由黄勉叔录。
黄勉叔告诉王阳明,心中没有恶念的时候,觉得空荡荡的,他由此问,是不是应该主动去存养一个善念。
王阳明说,既然已经去除了恶念,留下的就是善念,那就是心的本体。好像太阳背乌云遮住了,一旦乌云消失,阳光就重现了。如果,还要刻意去存养一个善念,就好比阳光下再去点一盏灯。
王阳明讲致良知的功夫,从来不直接去论述什么是良知,因为良知并不是一个具体而特定的东西,更像一种状态。所以,他只教导学生去私欲,擦拭灰尘,尘去则镜明。
《传习录中》第217条
问:“近来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窣窣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先生曰:“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今便要责效,却是助长,不成功夫。”
窣sū,黑窣窣 ,懵懵懂懂。
黄勉叔问,进来治学,感到自己已经不生妄念了,但脑子里总觉得懵懵懂懂的,不知应该如何让它通透明亮起来。
王阳明说,你的致良知功夫还处在初级阶段,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觉得通透明亮呢?就好像将浑浊的河水贮存到水缸中,虽然不在流动了,但依然是浑浊的。必须要沉淀很长的时间,原来的渣滓都沉淀下去,缸中的水才会恢复清澈。治学也是这样,你只有不断在致良知上下功夫,时间久了,懵懵懂懂的感觉就会变得通透明亮。
你现在急于看到效果,这是拔苗助长,不是真正的治学功夫。
《传习录中》第218条
先生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修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王阳明说,我教导人致良知,在格物上下功夫,抓住了治学的根本,只要用功,一天比一天有进步,日子越久,越精进明白。朱子他们却要求去探索每件具体的事物,这没有抓住学问的根本。当我们年轻力壮的时候,看起来很有收获,也没什么弊端。但到年老体衰、精神不济的时候,就没法继续坚持下去了。就好像没有根系的树木,你把他栽在水边,暂时看上去是鲜活的,但终究会憔悴衰败的。
靠知识支撑不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支撑人一辈子的,是那些看上去没什么用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