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吴相对论。“快”公司与“慢”公司》这期节目里,还有这样的话:我们现代人一直是追求效率的,做什么事情首先看效率。但是,我们没有回头想一想,人生最最重要的事情往往都是不讲效率的。这话出自一个叫查尔顿。汉迪的英国人之口,他被称为管理哲学之父。
我觉得这位汉迪先生说的很有道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确实反而是不讲效率的。比如兴趣,你就无法事先设计好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多少“课时”,吧某种兴趣培养出来,这是不可能的。再比如爱情,更不能讲效率。结婚可以讲效率,我三年之内搞定,这是可能的,但结婚不等于获得真正的爱情。幸福也无法讲效率。最近电视台记者到处问人:“你幸福吗?”我觉得这种问法就已经傻的可以了,若有人回答“我争取用最快的速度,一年之内得到幸福”那就傻得出圈了。还有长寿,长寿怎么讲效率?事实上长寿老人反而往往是不讲效率的,他们的生活节奏相当慢。
于是问题就来了。既然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是不讲效率的,那为什么现代人拼命讲效率呢?现代人是不是发疯了?效率观念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人发明了机器,结果却被机器控制了生活节奏。机器发了疯,人类自然也就跟着错乱了。庄子说,“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真是太深刻了!机器扭曲了人的心理,但人类已经上了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贼船,不讲效率不成了,再说效率也确实可以更人们带来许多利益和方便---时间就是金钱。于是我们都像上了发条一样紧张,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乱爬,像卷在漩涡里一样身不由己。我们抓住了很多不重要的事情,而把最重要的事情忘记了。
教育也已经工业化了。不信你去看《论语》孔子的教育,几乎没有什么效率观念,他不讲效率,但抓住了最重要的东西。孔子的效率观念是农业时代的,这种观念用在教育上比工业时代的效率观念更合理。再看看今日学校的每周评比和考试分数排队,就知道教育已经离谱到了何种程度---学生都快成被加工的零件了,教师则神经兮兮了。
认识这个问题,对家长对教师更重要,我不是说此事对教师不重要,而是说,教师即使认识到了,他所能做的事情也就比较少(但也不是无所作为)老师得服从领导的安排,领导吧他指挥的团团转,他不能不转,领导布置的任务,他不能不完成。什么事只要一变成任务,就要讲效率了,而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都不是能够变成任务的。兴趣呀,爱情呀,幸福呀,长寿呀,这都不是“任务”都是无法“监督检查”的。所以我希望家长明白,有比效率更重要的东西。不要盲目地域学校“保持一致”。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些“慢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千万不要把孩子做的一切都变成需要完成的任务,那太可怕了!很多表面上看来没有用处、没有实效的事情,其实是很重要的。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但家长,教师应该明白,也应该让孩子懂得。否则将来孩子即使功成名就,他也还是不懂生活。
读后感:教育是最不应该追求所谓的效率的,每个个体不同,长处和短处不一样,不会所有人都会成为成功和优秀的人。但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还是可以做的到的。人的成长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当然相对重要的是前半部分,毕竟身体和精力是最好的一段时间,但是阅历也是一种财富,也是需要积累的。我们的学生生涯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如果能够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健康快乐的成长,其实很有理由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自食其力,道德品质合格的社会公民的,只是当前的应试教育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很好的提供让每一个人很好成长的环境和资源,引导和帮助。反而在追求所谓的效率中,对人的成长起到了很不良的负面的影响,很多时间是被误用了,这比浪费时间更可怕。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都是很短视的,只注意了人的这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没有从人的整个一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很多时候表面上把问题处理好了,结果却造成了长久的隐患!我们的教育确实缺少科学观,从对比中外的教育专家的理论和著作来看,差距是明显的,理论层次可能问题还不明显,都还不错。但是一到了实践和大数据对比的时候,我们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很多时候我们的那些专家的理论有没有事实依据?有没有长期的追踪研究?而别人的理论一般都是数据来支撑的,很有说服力,也有一种发展的思维,没有绝对化,是很“谦虚”的,本来教育就没有适合所有人的“真理”,所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都是相对的。
所以我们教育不能去追求效率,什么所谓的“高效课堂”是违背教育原理的,其实只要提供充足的阳光,养分,雨露,每一株幼苗都是可以茁壮成长的,怕的就是拔苗助长,还有去搞人为的破坏和干扰,结果造成各种意外和奇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