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三十年,我下厨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星期。公元2016年3月,我开始研究厨艺了。上班工作以外的时间,每天必看的除了“简叔”,哦不,是“简书”,就是“下厨房”App、“美食台”公众号,周末更是把整块的时间奉献给了厨房。
2月26日 ,第一次发面,第一次包包子,卖相真是不忍直视。 味道还可以 3月2日,第一次做寿司 3月12日,第一次一个人完成包饺子工程 3月11日,广式腊肠煲仔饭,少砂锅,后面补上 从厨渣到厨神,我用了3个月 4月8日,黄瓜煎饼和西葫芦煎饼 4月10日早餐,文艺范儿十足 4月10日中午,水波蛋小馄饨,馄饨自己包的,蛋不是自己下的 4月17日,第二次做寿司,同天看了“寿司之神” 4月19日,电饭煲蛋糕 4月22日,南瓜糯米包,卖相赶上来了 4月24日,自制凉皮,面筋,辣椒油 4月26日,自制北京小吃驴打滚 5月2日,金玉花球 5月7日,周末早起做个鸡蛋灌饼 5月11日,炸肉盒 5月14日,黑芝麻糖和琥珀桃仁 5月15日,石锅拌饭,此锅用途广泛 5月21日,花式馒头,玫瑰花 5月28日,烧卖,擀皮的手法越发好了 6月5日,盒子馍 6月5日,肉夹馍,亲手打造三个月前,我自认为是个没有做饭“天分”的人。
三个月来,我尝试从家常的包子、饺子、馒头、馄饨,到各地特色小吃河南胡辣汤、炸肉盒,凉皮,河北焖面,西安肉夹馍,广式煲仔饭,烧卖,还有小零嘴儿驴打滚、芝麻糖、琥珀桃仁,到现在,下厨房越来越得心应手。每个厨渣都有成为厨神的潜质,我的转变过程是:
一、首先有一个好胃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胃口是做一个好厨子的前提。前面说了,我一有空闲就爱看“下厨房”、“美食台”,我一般是边看边舔屏,边舔边想下班到家就要做出来一饱口福。在“胃动力”的驱使下,研究→实践→成功→再研究→再实践,或者是,研究→实践→失败→总结经验→再实践→成功→再研究→再实践。总之,在做饭这件事上,我的胃指挥着大脑,在一次次良性循环中,又不断增强兴趣,扩大美食涉猎领域。
二、要有一群吃货小伙伴。
从第一次做吃的,我就把整个过程拍成图片,配文字,发朋友圈。发的次数多了以后,朋友圈开始出现“预订一个”,“预订,数量不限”等等回复。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的肯定和鼓励啊。有啥说的,第二天一早带上装好食物的便当,奔向亲爱的小伙伴儿童们。当他们尝过,纷纷夸奖你厨艺好时,内心自信爆棚,表面还要做出谦虚状,“真的吗,有那么好吃吗?”请脑补我娇作的神情……不过,真的很感谢这些小伙伴,给我前行的动力。她们也特别棒,在我的影响下,前赴后继的投入到下厨房的伟大事业中,并且以我的做饭图文作为教科书加以实践,天呐,请叫我夕夕老师。
三、做不好饭,不要拿“天分”做借口。
我也是刚刚明白这个道理。做饭,天性使然。原始社会,火被发现后,人就会生火做饭了。不会做?有地方买吗?不做不吃,等着饿死。所有以说,现在的人说不会做饭,不是真的不会做,是不想做。一是懒,二是忙,三是不重视。久而久之,就认定了自己不会做饭这个事实,偶尔做一次做不好,就会拿“天分”来说事儿了。
三个月前,上面图片中的食物,我从没想过能出自我一人之手,现在,我看到一种新的食物,会自动脑中生成制作过程,然后再去验证。我不再局限于能做出来一道食物,我会研究用几种方法来做,比较哪种做法更好。有味道,也要有美貌。你看,一旦把做饭当做研究,这就不是一件可以凑合的事情了。在这个研究过程中,虽然我们不能人人做到顶级厨师,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家的味道”啊!
匠人这样来解读做食物的过程:
“ 我在煮红豆馅的时候
会仔细地聆听红豆的低语
就是想象着
红豆所经历的雨天/晴天
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
我会一一听他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 ”
最后,用一句我特别认同的话做总结。
“当食物不止是用来填饱肚子时,它便是我们另一种精神慰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