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的三个问号,也不足以表达我的困惑……
好产品要同时满足公司目标与用户目标。
好产品要能发现需求,满足需求,甚至“创造”需求。
好产品要高效、持久、超预期、低成本的满足用户需求。
……
当然,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但是这篇,我们跳开以上这些常见说法,试着给一些新(也许并不新)的角度。话题缘起是上周听求橙商学院《产品与战略》课的启发,这次的导师也是异常强大,有浙大教授、创业实战者,还有你们应该都认识的梁宁老师。
以下为几个角度。
角度1:产品某个时间切片。
好产品要依次让用户觉得有用、好用、爱用。
有用(功能),取决于产品人的IQ(I = 智力),这是理性层面。
这个层面的重点是要解决问题,我把软件工程里提的很多“非功能需求”也放在这个层面(比如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等等)。
好用(体验),取决于产品人的 AQ(A = 艺术),这是感性层面。
狭义的“用户体验”设计,和这一层比较匹配。
爱用(情感),取决于产品人的EQ(E = 情感),这是人性层面。
人性层面,可以提炼出“产品哲学”,比如微信张小龙发言稿里提到过很多,不再赘述。
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也是按照这三个层次,依次满足,所以在成熟市场里,更高的层次显得更加重要,用户的选择是因为“情感共鸣、价值观的认可”。作为一个理工科直男,在此,感受到了巨大的难度。
扩展阅读,可以参考《情感化设计》一书里面提到的: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三个设计层次。
角度2:产品随时间的演变。
好产品依次呈现——个体价值、个体粘性、群体粘性、生态系统。
个体价值:提供功能提供价值的产品内核,加上优雅的体验、包装等,但这块是活靶子,很容易被抄袭的,如果只有这部分,就是在给巨头探路。
个体粘性:这是护城河,比如积分系统,让用户流连忘返,比如个性化让用户越用越爽,比如形成品牌让用户产生情感链接。
群体粘性:做出多用户之间的价值网络(好像和网络效应的概念接近),比如某些裂变的玩法,比如某些系统里的多方之间利益的锁定(参见 教你如何“绑架”用户,说说“换用成本”),这将成为产品的增压器。
生态系统:最高级的状态,有点像培养皿,有两个标志,一是用户因为产品而成长,二是产品催生出更多的物种(价值网络里的新玩家),这样,就成了一个活的生态系统。
从产品自身发展的视角看,这也是一个从切入点开始,一步步走到终局的过程,从第二层开始,产品逐渐要打磨出自己的增长飞轮(正反馈系统)。这也是产品依次提供用户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的过程。
角度3:产品的非产品因素。
好产品要具备“做出来”和“推出去”的效率。(狭义产品是想清楚,然后再做出来、推出去)****
生产制造的可扩展性(做出来的效率),打比方说,产品给10倍的用户用,在生产制造上的成本提升是多少?如果少,就是可扩展性高。
销售传播的可扩展性(推出去的效率),同样的比方,产品给10倍的用户用,在销售传播上的成本提升是多少?如果少,就是可扩展性高。
举个例子吧,同样是一场戏,如果产品形态是在剧场里演,则生产制造的可扩展性就很低,因为要满足10倍的用户,就得演十次。如果做成在线的视频,则生产制造层面,成本就降低了,但还是得自己做一次。再如果能提供一系列好工具,把内容的生产制造分包给各种用户(抖音、快手),则成本再一次降低。
在生产制造层面,我们可以做的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升品质,而品质提升了,有助于增加口碑,即提升销售传播的可扩展性。
继续上面的案例,以DVD为产品形态的销售传播,需要建立一套实物的销售/物流体系和虚拟的营销/传播体系,扩展性相对低,在线视频可以干掉实物相关的部分,成本就低了很多,再到让广大用户加入销售传播(拼多多、趣头条),可扩展性就更好了。
所以说,生产和传播,似乎都有逐渐脱实入虚?用户参与?去中心化?的趋势?这一句里的多个问号,表示我还没想清楚……
小结一下,用我对产品从无到有的九个字“想清楚做出来推出去”说:这个角度判断好产品与否的标准,就是做出来和推出去的效率。
角度4:产品在产品矩阵中。
好产品要嵌入公司的产品矩阵。
这个角度,是思考单个产品与众多相关产品的关系,好产品应该让整体更优,而不是“损人利己”。
可复用:好产品可以复用公司的积累,比如供应链、比如数据沉淀、比如已有用户。
能积累:好产品可以为公司积累将来可以复用的资源,这个是想象的空间,公司必然经历从单一产品到多产品的阶段,也有人把这叫做“多级火箭”。
善生死:好产品要有合理的生命周期管理,该进入的时候进入很难,该退出的时候退出更难,一个生态里,资源是有限的,有时候死亡(释放资源)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
再扯一句,与海量的公司外产品的关系,牵涉到竞争战略,那又是一个大话题。
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淘宝十年产品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