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陶渊明集》

作者: 奋笔疾书的待业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23-05-28 12:43 被阅读0次

陶渊明是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我对陶渊明印象最深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特别是每当踏青看见远方的山时,总会想到这句诗,悠闲又平和。

这句诗出自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全文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对这句诗的评价,在《陶渊明集》中有段引用我感觉特别贴切,引用如下

顾随先生在《驼庵诗话》中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不是偶然凑巧写出的,而是人与南山平日已物我两忘,素日已得其神理,偶然一发,此盖其酝酿之功也。这也正是这句诗成为千古名句难以被超越的关键所在。

陶渊明喜酒,诗中也常出现酒。或许是有酒的加持,读来总有洒脱闲适之感。除了酒,飞鸟在陶渊明的始终也常出现。飞鸟是自由的象征,诗人爱自然的心境可以寄托在飞鸟上。

陶渊明是一位隐者,也只有隐居者能够有如此闲情逸致。但是在他彻底决定隐居前,曾有过出仕,甚至于他有那么几年徘徊于出仕与隐居之间。诗人的出仕有时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生活难以为继。一旦手头略有宽裕,诗人果断辞官。

也或许是他的这段经历,让他写出《桃花源记》,摘抄原文如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也因此,后世有词世外桃源,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这种与现实脱离开的环境,恰好是诗人所向往的隐居环境。

在这种脱离开诗人当时生活环境下,其乐融融的生活,也是诗人的愿景。

学者方东树曾言“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情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又说:“读陶公诗,须知其直书即目,直书胸臆,逼真而道腴。”(《昭昧詹言》)

陶渊明的文在曾经的语文课本里出现的都是五言诗或散文,我在读《陶渊明集》之前,从不知道他留下无数朗朗上口的四言诗。

陶渊明的四言诗深受《诗经》影响,也或许是因为在他之前著作不多,《诗经》算是为数不多的经典读物,陶渊明对《诗经》有着极深的造诣。

比如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停云》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荣木》

依依旧楚,邈邈西云。——《答庞参军》

总是让人想到《诗经·国风·芣苢》中的佳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特别是其中的《答庞参军》,陶渊明的这首诗流传下来,但是被答复的那篇文却失传了。在陶渊明的诗里,还有几首类似的,如《和刘柴桑》,《和郭主簿》等,这些人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姓与官职,其余都已不可考。陶渊明的隐居选择让他在事业上无所建树,但他因隐居经历写出的诗篇却名垂千古。

不过陶渊明四言诗中,最为感动我的是他写的《命子》。

《命子》,子是孩子,命子,也就是写给自己的孩子,是一首劝勉孩子的作品。这首诗在有些诗集中也叫《训子》,题目倒都是同义。原文如下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

天集有汉,眷子愍侯。

於赫愍侯,运当攀龙。

抚剑风迈,显兹武功。

书誓河山,启士开封。

亹(wei3)亹丞相,允迪前踪。

浑浑长源,蔚蔚洪柯。

群川载导,众条载罗。

时有语默,运因隆窊(wa1)。

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

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皇仁考,淡焉虚止。

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嗟余寡陋,膽望弗及。

顾惭华鬓,负影只立。

三千之罪,无后为急。

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

名汝曰俨,宇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厉夜生子,遽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日居月诸,渐免于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陶渊明这首劝勉孩子的诗,开始读时,未觉独特。也就是一开始说说祖上自己家族的人才辈出,激励自己孩子也要向自己家族的贤人看齐。况且既然先祖有显赫的祖上,那么自己也一定能够成才。

不过陶渊明在这里除了激励孩子,还有一个背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极度看重血统和宗族的时代,也就是这个时代有了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祖”的说法。

接着陶渊明写到自己得子的晚——“三千之罪,无后为急”。能这么写出,可见得子之晚,差点儿都被列入三千之罪。

接下来写到得子后的心情,欢喜,期望,甚至“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当我觉得陶渊明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成才时,最后一句堪称亮点——“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读到最后一句,真是五味杂陈。又觉得好笑,前面铺垫了那么多激励孩子的话,讲了那么多晚年得子的欣喜,结果最后竟然是,如果你实在是不才,也就这样吧。在好笑之中也有一些苦涩,都这般激励了,如果还是没成,那还有什么办法呢?

在这些情感中,又读出身为父母的大爱。不论我们的先祖有多大成就,你做为我的孩子,如果实在无法成才,也不要强求了。

想到陶渊明的生平,屡次出仕,又屡次辞官。出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活无以为继,而辞官是因为不喜欢身处的环境。或许是自身的经历,能够让陶渊明发出最后这句感慨。也或许是为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让陶渊明劝勉孩子也不用太强求自己。

陶渊明对自己要求不甚高,淡泊名利,对孩子虽然有期望,但是也不强求。放在如今,适用的一个词叫做躺平的父母,既不鸡自己,也不再鸡孩子,任由发展。

说起来都很容易,真正去做到却不易。孩子在出生后,对孩子的期望都是健康快乐成长。即便一开始可以任由其生长,但是看到孩子身边的同学依次报了不同的兴趣班,焦虑也随之而来。

不知陶渊明若是生在现代,是否能够真正践行“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陶渊明是一位隐者,但是不是一位居士。他的诗浓厚的田园气息,他隐居的地方附近也有佛寺。他在佛寺也有友人,但是他从未信仰。

陶渊明遵循顺从自然,从他的很多诗中都可见端倪。他也很洒脱,甚至流传于世一首诗——《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墓地是一个容易让人感伤的地方,但是在陶渊明的笔下却充满别样的感情。原文如下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短短八句,洋溢着轻松快乐。若是没有题目,没有柏下人这个指代的词语,这首诗甚至像一首朋友周末踏青小聚的把酒言欢。

但是这首诗的题目却点明诗人所在的地方,不是青山绿水,而是周家墓柏。

地上是欢快的人,地下是长眠的人。生人在柏树之下饮酒,而柏下人则长眠于此,此事古难全。既然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终将走上的归途,何不在生时过得更加肆意?

如此强烈的对比,诗人不伤感,读者也不伤感。这也是诗人想传递出来的情绪。既然做柏下人不可避免,那么我们何须不欢?

读着陶渊明的诗,总是很平易近人。诗人虽然精通《诗经》,但是自己诗中的措辞却很少用典。而且诗人写的诗大多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田园。不过当然,这也是为什么陶渊明能够被后世冠以田园派诗人称号的原因。

诗人的隐居也很贴近生活。他为自己的隐居生活曾作诗五首,题名《归园田居》。课文中有有选其中两首,这里摘抄全部五首如下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an4)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词语真不虚!

人生死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这五首诗写了诗人在园田居生活时的见闻。有自己躬耕时的心得。

毕竟诗人不是农学出身,并不擅长耕种。在悠然见南山时,其实诗人在南山下的种豆并不顺利——草盛豆苗稀。

即便是豆苗稀,诗人却也勤于躬耕,夙兴夜寐理荒秽。但是并没有太多收获。也或许就是常言说的,方法比勤奋更重要。

也或许是躬耕的不顺利,让诗人频繁出仕与辞官。若是诗人肯研究农学,每次种下的粮食都丰收,也不会再需要出仕了吧。但若是诗人将精力用在研究躬耕,也就写不出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了吧。

诗人的遣词用句,无不通俗易懂。将诗人的诗逐字用手机录入,未觉困难。理解诗的意思,也很容易。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诗人啊。

诗人在这组诗中介绍自己的躬耕,介绍自己的生活环境,有狗吠,有鸡鸣,最自得其乐的当属最后一句点睛——“复得返自然”。我们读着都觉得轻松愉悦,感受到诗人行文之乐。

但是在这份轻松愉悦之下,这组诗还记录了诗人的一次出游。在这次出游中,诗人本来携晚辈是轻松愉悦的,但是与一位采薪者的对话,让诗人的心情坠入谷底。

“死殁无复余”。短短五字,无任何修饰,简简单单的陈述,将一座荒墟发生的事情已道完。也难怪诗人会发出最后四句的慨叹——“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也或许是因为诗人所处时期的复杂,与诗人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思想所抵触,所以诗人无法忍受出仕,屡屡隐居。

不过诗人的出仕虽然都是小官,但是都是以诗人主动辞官为终结,有时也不得不感叹诗人的运气,站队总能够站在顺风顺水的那一边。或许这就是陶渊明能够留下这些脍炙人口诗篇的原因。诗人实力本不弱,奈何生错的时代。

虽然诗人顺应自然,在周家墓上写出轻快的诗,但是面对自己亲人的离世时,依然情绪过分激动。不过也正是因为诗人这种情感的流露,让诗人变得更立体,更加有血有肉。

这首悼念诗如下

《悲从弟仲德》

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

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

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

在数竟未免,为山不及成。

慈母沉哀疚,二胤才数龄。

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

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

阶除旷游迹,园林独余情。

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

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

诗人的堂弟离世,堂弟的妻子也已不在,家中独留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这样的事情,不论是发生在什么时期,都是悲痛的。特别是诗人做为隐者,与家人的关系更亲密些,遇到这种事情,更为伤痛。

陶渊明做为田园派诗人,他几乎所有的诗都恬静与自然,平和与安静。即便是对寄予厚望的孩子,都能够在最后慨叹一句——“尔之不才,亦已焉哉。”对于自己的躬耕,也自我调侃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周家墓柏下,也写出轻快的诗。

陶渊明若是出生在现在,应当类似于老好人的形象。自身没有太高追求,对别人也不强求。可见诗人堂弟的离世给诗人带来多么沉痛的心情。即便如诗人顺应自然,及时行乐的豁达,也难掩激烈心情。不过也正是诗人平和的心态与偶尔迸发出的激烈情感,让诗人的形象更加立体。

陶渊明距离我们虽然年代已久远,但是留下非常多的诗篇,与他和诗或是对答的诗已遗失,只留下名字与官职。而隐居的陶渊明却被后世所熟知。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过也或许正是因为诗人不愿出仕将就,才能够留下如此田园的名诗。

读着《陶渊明集》,真是又轻松,又舒适啊!

相关文章

  • 读《陶渊明集》杂记

    钱默存先生有言:目光放远,万事皆悲。此至理也。夫百代之过客,一世之中,匆匆如白驹过隙,熙熙如寄居逆旅。彻想之,实无...

  • 读《陶渊明集》随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先生,如果生活在当今新时代里,先生也会加入许多微信群吗?或者也会天天发朋...

  • 读《陶渊明集笺注》笔记

    时运一首 时运:春夏秋冬四季之运行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荣木一首 荣木:木槿 木槿:晨耀其华,夕已喪已。 人生若...

  • 【七绝】东门滩读《陶渊明集》

    【七绝】东门滩读《陶渊明集》 文/林海 碧水沙滩丽日天, 白云深处是何年? 帆舟过往...

  • 陶渊明集 应聘

    陶渊明的时代,读书人找工作还是讲究应聘,顾名思义,不是现代投简历的找工作,而是居家等待欣赏自己的人应别人的聘请去做...

  •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07)《劝农》

    文/书山花开 ❂原诗 其一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其...

  •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02)《时运》

    文/书山花开 ❂原诗: 时运(并序)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其一 迈迈时运,穆...

  •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21)《乞食》

    文/书山花开 ❂原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

  •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76)《腊日》

    文/书山花开 ❂原诗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

  • 读陶渊明

    年二九,渊明官拜小小的江州祭酒,却秉着一腔“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情,可惜东晋时候门阀制度当道,没有显赫家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陶渊明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cd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