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每家都有的一个“特别”的姑姑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即便是现在各种提倡自由的社会,依然逃不脱这个传统的魔咒,年纪差不多了,七大姑八大姨就会热心帮忙安排相亲,催婚,逢年过节,都能看到新一代少年们各种“今年过年不逼婚”的哀嚎。
我要说的,是六七十年代时代,更保守的社会,那些敢于对抗传统的人。一开始我以为我的姑姑S是个例,后来与朋友们说起,又收获了特立独行的姑姑/叔叔无数,在婚嫁上,不管“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多久,事实是女性仍是处于劣势,所以选择了更有代表性的“姑姑”们。
姑姑S,六十年代末生人,在爷爷奶奶一众儿女中排行居中,在长相是却是综合了爷爷奶奶基因遗传最优的一个。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眉不画而黛,唇不点而朱,头发不烫不染却有着小自然卷和称肤色的栗色。虽文化程度不高,审美却很高,学得一手精湛裁缝技艺,普通的布料在她手上能成为漂亮的衣服,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这位姑姑,盼着她年底工作归来,给我带不同样式的衣服。
爷爷奶奶也为有这么一位很撑门面的女儿自豪。
画风慢慢改变是在姑姑接近三十岁这个女性年龄大分水岭时,依然单身。在村里,流言很容易扩散,姑姑满二十五岁之前就已经有明里暗里的“不要要求太高,挑三拣四的,女的到一定年纪了会嫁不出去的”说法了。三十岁还光棍一条的时候,就像有了原罪,所有人轮番上阵,力图把她嫁出去,姑姑全然当作耳边风。
姑姑三十岁多岁了,爷爷奶奶都灰心了,不知是不是为了躲个清净,她回家过年的次数也少了。
眼看着又是将近十年过去,哪怕姑姑依然美貌如花,上天似乎特别偏爱她,连时间效应在她身上都缓慢了,但就村里人来看,这已经是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早在多年前,村里人就不再热心为她介绍对象,偶尔有,也尽是些歪瓜裂枣。
然而,姑姑在三十八岁“高龄”那年,忽然就把自己嫁出去了,嫁给了外省的姑父,贴心,厚道,没有长残,头婚,家境也算殷实,缺点大概是太过腼腆(这么多年过去依然如此)。奶奶一改愁苦,笑得跟朵菊花似的。
又三年,姑姑千辛万苦生下女儿,从此有女万事足,开了一家服装店,自己做服装,做工特别漂亮,生意非常好。自生育后,姑姑全心都是女儿,无心打理自己,纤腰变成了水桶,只一张脸依旧显示着她的美貌,小表妹也完美地继承了父母的好基因,小小年纪便长成了一朵花。
对姑姑S来说,不知道适龄未婚的那些年里她到底承受了多少,尤其来自父母亲人的不理解,但最终她享受了黄金的单身生活,也有了甜蜜的二人世界和三口之家。她是开心的。
然,又总会在旁人的口中听到:“别学那谁谁谁,一大把年纪了还不结婚,嫁不出去了你就哭吧” “你看别人跟她同龄的,结婚早的都快当奶奶了,她还只有一个小萝卜头的女儿,也好意思……”
人言,有时候会超人意料地恐怖。
当年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你们还好吗(下)(四)格格不入与特立独行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一直特立独行的猪》
写文的缘由之一,在于朋友提到了“特立独行”这个词,是说我的。
而我一直觉得我是配不上这个词的。
中规中矩地沿着世俗认为的正常路线走着,稍微出格一点的,大概就是当初学校保研,我想出国,就放弃了,国没出成,依着自己第一印象好坏入职了小公司,赚着微薄的薪水。几年后,那些读研的同学出来都有了体面的工作,并且解决了帝都户口。而我,在升职升薪的关头,又把工作放弃了,拿着辛苦攒的钱出国,拒绝了排名世界前200的大学offer,选了一家不知道排名在哪,自己却很喜欢的学校。回国后投入求职中,几乎所有面试都会问我的学校是什么,怀疑之色毫不掩饰。连份工作都难找,更别提愈发紧缩的户口了。
偏如此状态下,我还矫情地希望找一份自己不讨厌的工作,拒了几个对新人来说看着不错的"高薪"职位,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求职大军中去。
于是,朋友笑着说,你可真文(ren)艺(xing)啊。
我想起母亲和亲戚们说的,“早知道如此,你还不如当初就在学校里读研,你学校也挺好的啊”“这千辛万苦出去了一年,啥都没干成,还不如之前呢”“你不喜欢不想做?可这世上哪来那么多可心可意的事啊”“别人怎么就能做呢”“别太挑啊,女孩子差不多就得了”……
我也学会了左耳进右耳出。
特立独行的人,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或强大的实力可以无视常规设置。而我,做惯了乖孩子,青春期似乎都没有过,只是在年近而立的年纪,却像忽然有了叛逆期。然这叛逆也是在现实基础上反复计算过了的,不给家里添麻烦,不太挑战现实眼光的前提下,在自己以为的安全范围里左突右撞。
这根本算不上“特立独行”,被框久了,顾虑太多,终是太过怯懦,所以现在依然碌碌无为,比不上特立独行人的洒脱,也比不上大部分人的安稳惬意,偏偏还不甘心地继续折腾。
大有一种“生命不息,折(zuo)腾(si)不止”的架势。
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