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年度思维大课都讲了些什么?

作者: 你先走 | 来源:发表于2017-12-10 19:11 被阅读435次
    混沌年度思维大课都讲了些什么?

    生命神迹,击溃复杂——用生命视角跨越复杂性

    混沌年度思维大课都讲了些什么?

    如果你认为人工智能很厉害,假以时日,预测未来不是梦。那你的科学素养比较低。
    有些事注定无法预测。波粒二象性的存在,导致底层的微观世界本就测不准。

    单个粒子,都测不准,世界上有10的44次方个粒子,它们在相互组合,发生作用。你说,世界有多复杂。

    于是我们理解了“蝴蝶效应”,某地一只蝴蝶振动翅膀,可能引发另一个地方一场龙卷风。尽管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但并不难理解。

    比如著名的单摆实验和双摆实验。同样的两个单摆(你就想像成钟摆模样吧),从某个高度同时松开,几个回合之后,两个单摆摆动路径就会大相径庭;如果在两个单摆之上再分别嵌套一个单摆,其摆动轨迹完全风格迥异。就这么简单的钟摆,以及嵌套形成双摆,就如此复杂。

    真实世界有多复杂?超过7天的天气预报几乎不可靠,所以我们现在谈论着人工智能多么厉害,却发现自己的手机里的气候APP,竟然只有7天以内的。三天以内基本可靠,上了七天,一个气象学家绝不可能告诉你,只有游走在街头巷尾的大师可以告诉你。

    但世界上有例外。那就是生命,生命是奇迹。

    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长成几百万亿细胞的一个人,不可谓不复杂,但我们却能发现其有些是可预测的。比如,我知道一个受精卵长大后一定会像他(她)妈。像不像他(她)爸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哪里像他(她)妈我们不知道,但一定保证有地方像。

    生命如此厉害。那到底什么是生命?——性状相对稳定,能够自我复制。

    前者是能够存在,后者是更多的存在。
    前者面对环境冲击,能保持总体稳定,局部发生变异,以适应环境。后者就是繁衍。
    生命是无数个细胞组成的复杂巨系统,竟然表现出一种有序性。

    其中的道理可以用来理解其它事吗?比如经营一家公司。可以,那就是减缓晋升,孵化子公司。

    减缓晋升,指公司不要参与太多白热化的竞争,竞争太激烈必然引发基因短期出现重大变化,这对长期无益;要向生物学习开放性,保持多种性状,不管自然选择哪一种,我都有;要控制员工数量,公司人越多就像人发胖。

    孵化子公司,就是赋予新生命。人终有一死,公司亦难基业长青,唯有把进化过程中生命赋予我们能力,尽可能在衰老的过程中传承给后代。

    王小川说,搜狗,就是搜狐生的狗。


    死神永生,向死而生——生物学思维模型

    混沌年度思维大课都讲了些什么?

    新无神论四骑士之一,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曾说:“如果要我选择一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不是牛顿,而是达尔文”。

    达尔文的“进化论”,我更愿意称为“演化论”。
    因为,“进化”仿佛昭示某种方向,“演化”恰好没有这层意思。如果你还认为“进化论”就是低级到高级,你根本不懂进化论。

    目前,有一个人类自尊心遭受三次打击的说法,第一次是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代替了地心说,让人类明白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让人类知道了自己的祖先是猿猴,第三次是弗洛伊德提出了本能说,让人类知道了自己也有和其它动物一样的本能。

    在我看来,演化论给人最大的打击却是,人类的出现纯属偶然。

    用一句中国话说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还有后半句,自己去读。

    宇宙、大自然,根本不关心什么太阳系、地球、种族、人类……

    搁置上述貌似消极的话,演化论这个伟大的观点,可以解释从微观的基因层面,到宏观的一百多亿年演化史,如此牛逼,能不能用于现实场景呢?

    傅盛首先讲了一大段凄惨往事,痛定思痛中他悟出演化论带给他四个方面的生物学思维模型(以下为个人理解,非傅盛分享原始观点):

    1.混沌。混沌就是复杂,不可知。为此我们需要“费米估算+贝叶斯定律”,有大方向上正确的规划,以及动态调整的概率,始终押注在正确而又概率高的事上。

    2.理性。放下自我,你什么都不是,连人类都是一个随机事件。敢于把自己砸碎,重建。不进化,就去死。

    3.过程。“死亡是唯一一座永远亮着的灯塔,不管你向哪里航行,最终都得转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会逝去,只有死神永生。”《三体III死神永生》
    大多数人都能传播基因,更高维度的人还制造和传播模因。(你先走)

    4.反脆弱。“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尼采)纳西姆.塔勒布在提出“反脆弱”这个观点时,稍微修正了一下,并不像尼采那样极端,他让我们“从波动中获利”,这与前面关于“生命就是性状相对稳定”呼应起来了。总体保持稳定,从波动中不断进化,强迫自己更新迭代。


    认知求存,递弱代偿——你那么聪明为啥干那么多傻事?

    混沌年度思维大课都讲了些什么?

    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傻事?这其实是基思.斯坦诺维奇《超越智商》一书的副标题。

    这些年来,我读得最认真的一本书,就是《思考,快与慢》。每天晚上读1-2章,做笔记,转述为音频录入为知笔记,第二天上班路上听。强力研读后的好处是,因为此书在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的奠基性地位和历史性贡献,同类书读来很快。《超越智商》就是我去年在北京出差间隙看完的。

    李善友教授分享的内容主要来自这两本书,没想到像混沌这种有着超强求知欲的集体,也有那么多不熟悉该领域的同学。

    但认知求存和递弱代偿,却是王东岳先生的观点。

    认知求存,我理解就是,人类的认知并不是为了理性求真,而是为了感性求存。比如,你突然看到一个软绵绵青色的东西,第一反应就是躲避,而非观察分析它是何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那些喜欢仔细分析的人类祖先都被淘汰了,只有迅速跑的才延续了基因。

    递弱代偿,我理解为,随着地球环境变化和复杂度增加,人类先天跑也跑不得、打也打不赢,被迫演化出理性思考这一功能,这种思考上的优势就是代偿体力上的弱势。需要提醒的是,递弱代偿这一规律并非仅在这个领域适用。

    于是问题来了,我们求存的一面,在大脑中已经存在上百万年,深刻在基因里,婴儿一出生就懂;而求真的一面,出现得晚,需要后天大量研习。同时,动脑是超级耗能的一件事,大脑占全部体重1%,耗能确实20—30%。求存的一面来得快,像条件反射一样,相比求真的一面深入思考,节能得多,所以我们人人都不喜欢动脑。

    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超越智商》和《思考,快与慢》理提出的“系统1”、“系统2”了,系统1就是求存的一面,系统2就是求真的一面。

    所谓聪明人,就是智商高,智商高也克服不了系统1的误导。

    所以,我们看到牛顿炒股亏得倾家荡产,爱因斯坦终生不承认波粒二象性……
    你来试试:


    混沌年度思维大课都讲了些什么?
    混沌年度思维大课都讲了些什么?

    善友教授重点介绍了三个常见思维误区:

    1.禀赋效应。人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总是估值过高。比如,自己的孩子就是比别人的孩子聪明;自己买进的股票怎么看都比别人买的好……拥有的东西,成了你的认知障碍。(这里应该有个例外:为什么很多人不觉得自己的老公和老婆更好呢?我认为是这样的,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最初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找的配偶是最好的。但是,在系统1中,还有另一组程序在操纵人,那就是延续基因,其最好的方式就是与更多拥有不同基因的人发生关系。两种程序冲突的时候,禀赋效应明显处于下风。至于你还要追问我,那爱情是什么?我再次不厌其烦回答一下吧:爱情是种副产品,是种脑补。申明:此处非诋毁爱情,今天我们聊科学。)

    2.锚定效应。前一个信息成了参考标准,影响后面的决策。比如,让不同的小组阅读不同的内容,第一组阅读老年、衰老等词汇,第二组阅读青春、动感等词汇,第三组不阅读,尔后观察他们从某地走向某地的速度,第一组变慢了,第二组变快了,第三组正常。

    3.框架效应。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提法,答案不一样。比如,一场瘟疫发生了,死亡人数预计600人,某国有两种救治方法,一种是肯定能救活200人,一种是1/3概率全部救活,2/3概率无人获救。你选哪一个?

    两种方法是一样的。


    最后,聊聊“为什么大师、神医不可信?”

    这一周真神奇,我从周二晚上开始和人辩论“道场高人、玄学大师、江湖神医”不可信,直到昨天深夜。有时孤军奋战以寡敌众,有时和人联盟四手围歼双拳,结果总不出意外,谁也说服不了谁。

    按照诺贝尔奖得主 Robert Aumann 1976 年发表的经典论文Agreeing to Disagree:如果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二人达成一致。

    也就是说,我和与我争论的人双方,一定有一方错了。

    我想,最好是我错。第一,让大多数人掌握真理,很好;第二,我这个人变得特别快,错了就错了,赶紧改,从不固守自己的错误认知。

    但错没错是需要认真思辨的。昨晚,我就毫不留情地向对手说,你就是书读得太少。当你想证明对方错了,最好的方法是掌握对方的理论,甚至理解得比他深,再去推翻它。我勉强做到了,我也研究过他们心中的玄学之类,后来我进入了认知科学领域,两种观点一碰撞,自己心中有杆秤。如果你要驳倒我,最好先学习认知科学,至少能读懂这篇文章。

    言归正传。那些“大师、神医可信”的强力证据是什么呢?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X人经某知名医院专家判了“死刑”,于是找到某神医,吃了三个月的药,竟然好了。类似的还有很多。

    多么充分的证据。

    充分个屁。个例作为评估疗效的证据毫无价值。如果每年上市的新药都按这种模式,不知道全世界会多出多少冤魂,出多少医患。

    由于时间关系不展开,建议坚信这些的同学好好了解一下什么叫“安慰剂效应”、“眼见为实效应”,你看到的,只是你看到的,只是你自己的认知水平所能理解的程度,并不代表真理。

    那我给你说说什么叫强力证据,双盲实验和贝叶斯定律。

    如果某神医能治疗胰腺癌,比如成功率为75%。

    我们普通人认为,统计100个胰腺癌患者去他那看病治疗情况就可以了。

    错。

    首先,100个这个数据量够不够值得商榷,假设可行。

    其次,找另外100个胰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流程和模式和实验组完全一样,只是他们吃的是假药——比如维生素粉。

    按照神医承诺时间,比如两个月,观察两组缓解和康复情况,如果实验组康复数据明显高于后者,那说明神医真神。

    如果两组数据相差不大,甚至对照组数据比实验组更好,你说可信不?

    这就是双盲实验和贝叶斯定律的威力,背靠背对比数据,既看证实的概率,更看证伪的概率。上例中,哪怕你证实的概率是60%,也就是神医100人能治好60人,但是证伪的概率为60%,也就是吃维生素的100人中也好了60人,神医还那么神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e2f82a327789:鼓掌鼓掌
        你先走:@海珍记录 谢谢
      • 我的生命里需要你的存在:不错,我也很讨厌这种不确定性的神医什么的。
        你先走:@李思寻 :smile::smile::+1:
      • 小試牛釖:觉得最后双盲实验举的例子好牵强。实际可以证明错误的模型有很多的……
        你先走:@小試牛釖 :smile:所有需要贝叶斯+双盲,更坚固
        小試牛釖:@你先走 嗯嗯 没有别的意思,既然谈到了这个,我只是想给看文章的朋友们提个醒而已。 这里如果作为谈资我觉得没问题,但是既然叫大学公开宣讲,我觉得最好还是严谨点的好。他这里的提法有两个问题:第一,双盲试验本身是一种对比测试方法,自身本身就有缺陷,因为很难评估患者的心理因素对病情的影响,不过采用盲测方法来检验一些药的效力我觉得是有一定价值的,但是反面来证明别人“一定不对”就有误导之嫌了。 第二,真没看到贝叶斯……这个刚才没好意思说……
        你先走:@小試牛釖 有这个问题,可以证伪的路很多,这里只是用一个简化的例子,尽可能通俗易懂地说明双盲实验和贝叶斯定律大致概念,有心人看到自然会去研究,不明白的还会和人较劲。
      • 魔鬼的小牧师:真是很有启发性,有具体的东西可以发给我学习学习嘛
        你先走:@_厚_积_薄_发_ 微信已发

      本文标题:混沌年度思维大课都讲了些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vv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