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故事151
晋将魏锜知道鲍癸放走了乐伯,勃然大怒,气冲冲地说:“楚国来挑战,晋国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迎战,难道不怕被楚国人嘲笑吗?我愿单车独往,探查楚国兵力强弱。”
赵旃说:“请让我和魏将军一同前去。”
荀林父说:“楚国先来求和,然后又挑战。你们如果到了楚国军营,也应当与其和谈,好好商量,这样才是应答之礼。”
魏锜答道:“我这就去请和。”
赵旃送魏锜登上马车,对他说:“将军去答复蔡鸠居请和的事,我去答复乐伯挑战的事,我们就各行其是吧。”
上军元帅士会听说赵、魏两人请求前往楚营,慌忙来见荀林父,想要阻止他们。等他到了中军,才知道这两人已经出发了。士会暗中对荀林父说:“魏锜、赵旃,自恃父辈立下功劳,但自己却没有得到重用,一直心怀怨恨。何况他们血气方刚,不知进退,这一去,必定触怒楚军。如果楚军突然对我们发动袭击,那该如何抵御?”
这时,副将郤克也进言说:“楚国的意图难以预测,不可不做防备。”
先縠大叫说:“早晚有一场厮杀,有什么好准备的!”
荀林父犹豫不决。
士会退出来,对郤克说:“荀林父毫无主见,就像木偶!我们还是自己做好谋划吧。”便让郤克约了上军大夫巩朔、韩穿,各自率领本部兵马,分作三处,埋伏在敖山前面。中军大夫赵婴齐也担心晋军战败,预先派人在黄河口准备了渡河的船只。
魏锜心中忌恨中军大将荀林父,想让他身败名裂,在他面前假装说去请和,可到了楚军中,竟然擅自请战而回。
楚将潘党知道蔡鸠居出使晋国军营,受了晋将的辱骂,这天看到魏锜来了,便想要报仇。潘党急急忙忙跑到中军帐,见魏锜已经离开了军营,又驾马去追。
魏锜走到杂草丛生的水泽边,见楚将在后面追得很紧,正想要迎敌,忽然看见草丛中躲着六只麋鹿,立刻想起楚将捉拿麋鹿的事,就弯起弓来,也射倒了一头麋鹿,让驾车的人去献给潘党,说:“先前承蒙乐将军赐予麋鹿,以此为报,不成敬意。”
潘党笑着说:“你们想要跟我们学样啊!要是再追,倒显得我们楚国人无礼。”下令让驾车的人调转车头回去。
魏锜回到晋军大营,诈称:“楚王不同意讲和,一定要和我军交战,决一胜负。”
荀林父问:“赵旃在哪里?”
魏锜说:“我先走,他在后面,没有遇到。”
荀林父说:“楚国既然不同意讲和,赵将军必然吃亏。”便派荀䓨带领二十辆战车,一千五百名步兵,前往营救赵旃。
赵旃半夜到了楚营,在军门外搭个席棚,从车中取出酒食,坐下来喝酒。又命令二十多个随从模仿楚国人说话,四下巡查,探得了军中暗号,混入营中。楚国士兵发现有人冒充,就把他拦下来盘问。这人拔出刀来,砍伤了士兵,军营中乱嚷起来。楚军举起火把,搜查贼人,一下抓获了十多个晋国人。
其余的人逃了出来,见赵旃还安坐席子上,就把他扶起,登上战车,再找驾车的人,已经被楚军抓去了。天色渐亮,赵旃亲自手挽缰绳,驾驶马车,马饿得跑不动了。
楚庄王听说军营中有贼人逃走,驾着大车带兵追赶,来势汹汹,速度很快。赵旃害怕被他追到,就丢下战车,逃进茂密的松树林中,不料被楚将屈荡看见,屈荡跳下车来紧追不舍。赵旃将下身的盔甲脱下,挂在小松树上,轻装逃走。
屈荡取了赵旃的甲裳和车马,准备献给楚庄王,正要调转车头回去,忽然望见一辆战车飞驰而至,定睛一看,原来是潘党。
潘党手指北面的滚滚车尘,对楚庄王说:“晋国大军到了!”这一团团灰尘,正是荀林父派来迎接赵旃的战车扬起的。潘党远远望见,误以为是晋国大军,不免大惊小怪,火速报告庄王,吓得他面如土色。
忽然,庄王又听到南边鼓声号角喧天,为首一员大臣,领着一队车马飞快赶来。庄王仔细看去,原来是令尹孙叔敖,心中这才稍稍安定,问道:“相国怎么知道晋军到了,这么快就来救我?”
孙叔敖答道:“我不知道晋军到来,只是担心大王冒昧前进,误入晋军,所以先来救驾,三军随后就来。”
庄王向北再看时,见车尘并不浓重,就说:“这不是晋国主力部队。”
孙叔敖答道:“《兵法》上说:‘宁可我压制他人,莫使他人压制我。’诸位将领既然已经到齐,大王便可传令,奋勇杀向前去。如果能挫败晋国中军,其余两军就可逐一击破了。”
庄王果然传令下去:派公子婴齐同副将蔡鸠居率领左军,攻击晋国上军;公子侧同副将工尹齐率领右军,攻击晋国下军;楚王亲自率领中军和东西两广,直捣荀林父大营。庄王擂响军鼓,指挥作战。其他各军也一齐擂鼓,鼓声震天,车马风驰电掣,士兵跟随车马,飞奔前行。

晋军全无准备。荀林父听到鼓声,才要探听虚实,就发现楚军漫山遍野,已布满晋军营外,真是出其不意。荀林父仓皇之中,毫无办法,只好传令全力迎战。
楚兵士气雄壮,个个精神抖擞,耀武扬威,像海啸山崩一样涌过来,晋兵仿佛遭遇天塌地陷。直到此时,他们方才如梦初醒,被打得晕头转向,不知东西南北。全无准备的晋军,面对蓄谋已久的楚军,哪里能敌得过?一时鱼溃鸟散,被楚兵砍瓜切菜,乱杀一回,落得四分五裂,七零八碎。
荀䓨乘着战车,没有接应到赵旃,却撞着了楚将熊负羁,两人随即交锋。楚兵大举进攻,荀䓨寡不敌众,手下将士四散奔逃,所乘战车的左边马匹中箭倒下,他也被熊负羁生擒。
本故事基于《东周列国志》进行编写,原创作品,持续推出。《东周列国志》参考《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是较严肃的历史通俗演义。欢迎历史爱好者踊跃留言,进行评析。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侵权必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