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贝,文明窥角。一贝,一角,已足够让人惊喜。
公元1417年的一个夏天,宁静的太湖边响起—串马蹄声,扬起的阵阵尘土指向了太湖边一个名叫香山渔帆村的地方。数日后,几个身影悄悄地踏上通向北方的官道,而官道的尽头正是明帝国的中心—北京。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几个身影当中,有—个名字伴随宏伟的紫禁城永远载入了中国的史册,他就是中国著名建筑工匠,香山帮开山鼻祖蒯祥。
而蒯祥,据说是紫禁城建设的重要设计师与建造者之一。
紫禁城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到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耗时14年,前后调集了二三十万农民和一部分卫军,集中了全国的著名工匠。
紫禁城修建用的木料,是从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的大山里采伐的,为此很多人丢了性命,于是后来有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说法。
石料则是从北京附近的房山、盘山等地开采的,同样经历了艰辛的历程。当时为了运一块巨大的丹陛石,数万工匠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就掘一口井,等到寒冬腊月,从井里打水泼在路上形成冰道,整整耗时28天,才将这块巨石运送到京。
这些名贵木材和石料的采集与运输,就耗时十一年。
紫禁城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占地72万平方米,建造宫殿8000多间,其间交错分布着宫、殿、楼、阁、亭、榭、厅、堂、廊、厦、门、庑等,跌宕起伏,有疏有密,且多为土木结构,黄瓦、青白底座,再饰以五光十色的彩画,体现了建筑的布局美和色彩美。而且,它的设计理念符合《周礼•考工记》左右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建造原则。


这个伟大建筑艺术群,到底是由谁负责设计的呢?由于古代不重视科学, 技术再高超的名家,也很少被记入史册,只留下少数官员的名字。
首先是蒯祥。
他是明代著名的建筑工匠,据《吴县志》记载:“蒯祥,吴县香山木工也,能主大营缮。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北京宫殿。正统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诸阁。天顺末作裕陵(朱祁镇之陵),皆其营度。能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他因设计、施工精确,后赐官工部左侍郎。

其实,蒯祥的另一重身份,是香山帮工匠的开山鼻祖。香山,是苏州太湖之畔的一个地名,近五、六百年间,这里涌现出数以万计的建筑业能工巧匠,并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苏派建筑”而被人称为香山帮。
在中国历史上,香山帮工匠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工匠群体,从明朝开始,从江南粉墙黛瓦的古典民居和园林,到北京的皇家建筑,西藏的布达拉宫,到处可以看到香山帮工匠的身影。到晚清,民间流传着“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说法。2009年9月,“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香山帮虽然供奉着鲁班像,但正如上面《吴县志》所记载的那样,蒯祥因高超的技艺,对香山帮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香山帮匠人骨子里都把他视作祖师爷,尊为“一代宗师”。
其次是蔡信等人。
也有人认为,蒯祥入宫时不过二十岁,未免太年轻,因而比较相信名不见经传的蔡信或杨青是设计者。《武进阳湖县志》记载:“永乐年间朝廷营建北京,凡天下之绝艺皆征至京,悉尊信绳墨。”《松江府志》记载了当地人杨青:“后营建宫殿使为都工。青善心计,凡制度崇广,材用大小,悉称旨。事竣,迁工部左侍郎。”蔡信、杨青与蒯祥一样,都因匠艺突出而任过工部侍郎。
明史中还提到陈珪、薛禄、柳升、王通等。《明史•陈珪传》中说,他于永乐八年“营建北京宫殿,经画有条理,甚见器重。”柳升、王通是他的副手。
还有值得一提的越南人阮安,《明史•宦官传》说他“有巧思……目量意测,悉中规同,工部受成而已。”他既是建筑设计师,又能施工,主要功绩是旧殿的复原。紫禁城曾于建成的第二年遭遇大火,1440年重建乾清、坤宁二宫时,出力最多的就有阮安。
最后是“样式雷”。
一个明清两代建筑世家,他们负责过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的设计,可能在清代重建时出力较多。
康熙年间,太和展上梁仪式,康熙必须亲自行礼,而且要在吉时和梁木入榫一起进行。偏偏那天因大梁与榫卯不合,一直安装不下,眼看就要耽误典礼的进行了,管理工程的大臣急中生智,令雷氏家族当时的掌门人雷发达穿上官服,攀上房梁,一斧子下去,大梁马上嵌入了榫卯。康熙非常高兴,赐授雷发达为工部营造所“长班”。这故事虽说有些夸张,但雷家技艺的高超应当是不容置疑的。
雷氏家族设计时,都先按百分之一或二百分之一的比例,制作模型小样进献内廷审定,模型用草纸板热压制成,叫作“烫样”。雷氏的“烫样”实质就是大到宫殿、园林,小到一花一石的微型表现,本身就是绝妙的艺术珍品。因高超而独特的技艺,雷氏家族被称为“样式雷”,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实,不管紫禁城的设计者是谁,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座保存完好,傲立世界的城,更像是古代建筑家们的一次集体汇报演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
在科学并不发达的过去,他们靠双手创造了奇迹。
而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相信自己能创造奇迹吗?
网友评论